天下/医师告白:人人称羡的长庚急诊,为何一年崩坏?

长庚医院召开记者会说明急诊集体离职事件。(图/本报资料照/记者洪巧蓝摄)

文/林怡廷 摄影/刘国泰

近来,全台最大的长庚医疗体系很不平静。至今累计约30位急诊医师的离职信,为台湾社会投下震撼弹,也引爆长庚建院40年来最大的管理危机。

制度难建立,却在一夕间受破坏。

其实,长庚医院是台湾的急诊先锋;1989年即在急诊推动「专科主治医师制」;1992年成立急诊医学专科,这还比台大医院早一年、比卫生署将急诊纳为主要专科的时间,早了6年。

「坦白讲,我们过去还满羡慕他们(长庚),」前急诊医学会秘书长、台大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颜瑞升说。但他接着说,「但现在不一样了」。

日前,长庚急诊医学部前任部主任陈日昌林口长庚急诊医学科主任钟亢,则曾纷纷发表声明指出,院方因急诊亏损欲缩减急诊人力人事惩处等问题,引发不尊重医疗专业的反弹。

长庚纪念医院行政中心特助苏辉成和几位长庚急诊医师召开记者会澄清,「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哪个科亏损要求它的发展和规模。」针对外传,要缩减留院观察床的状况,苏辉成强调,并没有要关床,而是希望缩减滞留时间,但造成沟通误会云林长庚则是因应急诊医师离职的紧急状况,先由内科医师轮值,未来仍会尊重医学专业、以病人为中心。

但近日已激起「抢救急诊」的呼声,各大医院的医疗人员无不在网路上挺身声援

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午后,颜瑞升在日前接受《天下》专访时,他戴着口罩,穿越满是病人的急诊区。刚迈入半百的他,是台大医院急诊医学科的首届医师,也响应着「抢救急诊」。

他近25年的从医生涯,几乎和台湾及长庚急诊专科的发展史等长。

尤其,早年急诊医学仍未受重视,颜瑞升和许多医师力排众议投入,「大家都问,干嘛选从没听过的科」,他说,「我想好好照顾那些在急诊室的病人」。

颜瑞升看着台湾的急诊医学,好不容易从零到有建立制度,但他忧心,长庚事件的冲击,让急诊医学退步,甚至是未来台湾医疗崩坏的缩影,「我们公立医院动得较慢,要转型到良性循环较慢,要变成恶性循环也较慢;他们(长庚)动很快(好的也快,坏的也快)。」

到底急诊专科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长庚事件需要关注?这又如何冲击台湾的急诊医疗?以下是他的沉重告白:

一年多前,我会说,「长庚急诊很好」。但现在状况不一样了。

过去,长庚医院的急诊制度完整;它是全台湾最早建立急诊专科的医院,还找来加拿大籍医师卜乐得(Bullard MJ)带头传承欧美经验;长期下来,他们的急诊人力够、医师也受尊重。

从每年住院医师的招生状况就知道了,长庚永远是最多人想去的医院。例如,长庚急诊要招8个住院医师,可能来了30人;我们若招5个,也许来不到10人。

这几年,他们还为年纪较长的急诊医师铺路;发展暂留观察室部份时间轮值健检,或多点时间从事教学、行政或研究,从第一线慢慢退居第二线。

因为人的体力有限,而急诊要轮夜班、压力大;我是第一届投入急诊医学科的医师,刚满50岁,这几年已感受到体力变化,该想以后还能做些什么。

学生就常问我,「急诊医师可以做到几岁?」我和他们说,「还是可以做很久啊,临床工作少一点,教学研究或行政多一点。」

我们和长庚学了些制度,现在进入良性循环——有新血注入、慢慢茁壮,也留下像我这种年纪大一点的医师。虽然收入少一些,但是我觉得很好,可以把经验交给新医师,这是最有价值的地方;长庚过去也是这样。

但这重点在:医院要能够认同这样的概念才行,但现在状况不太一样了。

例如,长庚传因亏损,要缩减急诊。

但单以亏损切割急诊不合逻辑。因为急诊是一家医院的价值,还支援了门诊及住院;而帐面上的亏损,则牵涉了给付制度。但对医疗管理者来说,他们讲求KPI产值,这和医疗本质冲突的。…(完整报导,请见《天下杂志》第626期)

【延伸阅读】

伴侣差几岁最棒?

■ 保证全体员工年薪200万的公司 2年后又有惊人变化

白发长不停?5招养出一头黑发

咖啡还是茶?在飞机上最好都不要

■ 要不要排队吃一兰拉面?你可以这样想......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天下杂志》网站。※本文由天下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