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杂志/陈伟殷 不只投好球,更要投像好球的坏球

文|徐仁全 摄影|关立衡 图片提供|凯特文化、郑又嘉

「不管是在球场上投着红线球,或是在老家的小巷子里,家门后的公用仓库里,打着用报纸揉成一团的纸球,那种快乐都让我难以形容,每投一球,我感觉自己都跟着那颗球一起滑行,飞进一个我可以自己主宰的世界。」陈伟殷说。

一颗球把困在数学题里的陈伟殷从书桌带到球场上;一颗球也让陈伟殷从台湾飞进了日本中日龙队;一颗球更让陈伟殷横越太平洋,进了所有棒球员梦寐以求的美国大联盟,甚至成功站在先发投手丘上。

没想到小小的一颗棒球有如此大的魔力,带着陈伟殷飞到他自己可以主宰的世界,也带着所有球迷进到他的世界,与他一起分享快乐。

说起陈伟殷,已不用太多的介绍,他是当今唯一在美国职棒大联盟取得先发投手位置的台湾人,台湾首位从日本职棒转战大联盟,并在大联盟获得复数年合约的球员,他不仅代表台湾人的骄傲,更是台湾棒球界的光荣。

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不是因哥哥而跟着打起棒球、当投手,现在的陈伟殷,可能是跟随父亲脚步当一名水泥师傅。

成功登上棒球最高殿堂美国职棒大联盟,是所有棒球选手的终极目标

但小时候的陈伟殷想法很单纯,只要不待在教室里,在操场上运动打球,即使要顶着南部炙热的大太阳,也没关系

虽然父母亲希望他能读书,但就是事与愿违,他对于读书这件事就不太行,他选择了球场而不是教室,甚至将自己的人生全押在球场上,All-in。「现在回想,如果把『打球』从自己的人生中抽走,不知还剩下什么。」

当自己心里王牌,不跟别人比

我现在不会去讨论自己的成败,我只关心自己该怎么突破,怎么去挑战下一个更难的东西

上了国中,有两个响当当的名字一直出现在他耳边,就是罗锦龙与郑锜鸿。前者大概是全台湾最高大的棒球员,国中就比成棒选手高。

后者则是当年台湾最强的青棒左投手,球速已达140时速以上。当时这两位「王牌」在棒球圈里,陈伟殷知道,有他们在,自己就不会是关注的焦点。

不过,高一还懵懂无知,每天迷惑着自己到底是二军还是三军的他,只羡慕罗锦龙及郑锜鸿超人的天分,敬佩他们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

但,陈伟殷了解,如果要成功,就要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甚至二倍。对他来说,他们是刺,不是障碍。

努力的结果有了回报,陈伟殷被日本球探看中,2004年以学生的身分加盟日本职棒中日龙队。当时中日龙队的明星投手川上宪伸挑战美国大联盟,日本媒体纷纷预测,陈伟殷跟另一位投手吉见一起,谁会成为中日龙下一个王牌。

当时陈伟殷心里有些开心,但也知道这没什么好讨论的,王牌就是他啊!「我从来不想争什么第一,因为是不是名副其实,自己心里最清楚。」他说。

人从出生开始,就决定有人比你高、比你壮、比你聪明。在球场上,永远有人球速比你快,控球比你好。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小世界的英雄,只要懂得别人为什么比你好,当个第2名,又怎么样。「当我心里的那个王牌,比当别人的第1名,重要多了。」

等待很孤单,但要保持信心

等待,是一种不确定的感觉,是件很煎熬的事情,这种时候,你通常要很有耐心,更精确的一点说是,要有信心。

陈伟殷知道自己不是最强的投手,先天条件也不是最好的,但他知道棒球跟他的关系就是「兄弟」,两者离不开,因此他坚持走下去。

家人一度是不支持的,父亲甚至不惜用菜刀把手套剁碎,来反对他再打棒球。

不过,高三那年全国联赛,陈伟殷先发并完投7局,帮助球队拿下冠军,「投得不错喔!」赛后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原来是全家人都来现场看球,父亲也在其中,用行动说明了一切。

对陈伟殷的棒球生涯来说,等待其实占了他大半的时间

看其他选手一一出国发展,18岁的陈伟殷在等被挖掘的时机;进了中日龙队,他先待在二军,等着哪一天可以升一军,甚至成为一军的先发投手;2007年,陈伟殷手肘韧带拉伤动了手术,他也花了很长的时间,等待重回投手丘的那一天来临。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等待都是一件很煎熬的事情。

不论是等人、等公车,或是等着上一军,都是一种不确定的感觉,你不知道等的人会不会来,公车会不会误点,一军会不会有人受伤或失常,「这种时候,你通常要很有耐心,更精准一点的说法是,要有信心。」他说。

信心从没离开过陈伟殷,虽然有些时候会因为表现不佳而陷入低潮,但相信自己,是等待时最重要的事,他始终相信,「自己等的那班车,最后一定会来。」

不被数字困住,专注做该做的事

「希望明年能上一军」、「希望能10胜」,但,上了一军、拿了10 胜之后呢?如果你不能忘记数字,你就永远不可能创造纪录

面对打击率3成3的打者,在两好三坏的情况下,到底该投什么球?

所有的运动员都跟数字与纪录脱离不了关系,NBA球员每场得几分,赛后一目了然;棒球选手也一样,不论一场投出几K、打出几支安打,或是防御率、打击率、上垒率等,都跟数字有关。

「但如果你不能忘记数字,你就永远不可能创造纪录。」经过多年美日职棒的洗礼,陈伟殷慢慢体会出真正的成功,不是看表面的数字,而是你有没有扎扎实实地在每一分每一秒做好该做的事。

刚进中日龙队时,陈伟殷被定位在中继投手,当他有机会第一次担任先发时,球队监督落合博满告诉他一个可投满5局的方法,就是当作自己是中继,用尽全力投好一局,不要去想第二局要怎样。「如果你只投1局,我也不会笑你。」落合监督跟他说。

结果那天比赛,陈伟殷投了7局,只失1分。事后他想通了,永远不要给自己任何有关数字的目标,因为你会被那数字困住。当然,很难不去想数字,但往往是达到了你要的数字,有如到达终点,力气放尽,完全松懈,就此满足了。

陈伟殷后来把「用尽全力投那一局」变成「用尽全力投那一场」,让下一场永远能比上一场更好,「或许我不一定会取得胜投,但每天都这么想,好的结果,到头来一定会跟着你。」

投球靠心与脑,不靠力气

棒球很奇妙,打者在猜你要投什么球?投手也在猜打者要打什么球?只要情绪管理出一点点问题,马上就会被看穿

投了10多年的球,陈伟殷坦承现在才真正体会到「用心投球」、「用脑袋投球」的真意。

以前陈伟殷投球时,大多是靠经验与技巧,凭借的是在台湾的基础训练及中日龙教练的指导,也展露出他投的球「很有办法」,就是会往内角去钻,诱使打者挥棒落空而被三振,这也让他拿下2009年日本中央联盟的年度防御率王。

但进入美国职棒后,面对更有power的欧美球员,快速球并不吃香,陈伟殷必须拿出更好的投球品质,才能在投打对决中占上风。他开始用心投球,用脑袋投球,精准度与细腻度是他目前努力的目标。

以精准度来说,就是更精确地投出每一颗想投的球,而不是「大概」、「大约」而已。一般来说,好球带会以宫格来区分进垒的位置,陈伟殷过去很擅常投内角球,他会投到九宫格的左右最下侧的地方,万一失控,球很容易跑到红中或大外角去,前者容易被击成安打,后者被判坏球,对投手都是伤害。

今年陈伟殷领悟到一件事,他把九宫格往外扩大成16宫格,这样就把投内角球的范围往外扩大了一些,也就增加了诱使打者挥棒的机会。把范围扩大,让陈伟殷有更多的空间可以与打者对决,不再拘泥于过去小小的区域,而造成坏球率偏高。

细腻度则是强调不仅会投好球,也要会投像好球般的坏球,以诱使打者出棒。打者最怕的就是看似好球的坏球,无法在第一时间去分辨该不该出棒,万一真的忍不住挥击了,也很难打出安打,在心理上就输了一半。

投手与打击者的对决,心理战占了大半,对投手来说,与打者对决只有短短几秒去决定投哪一种球,陈伟殷认为,当决定好投出球之后,这颗球就跟你没有关系,即使它被打成安打、甚至全垒打,也不要后悔,快快调整心态准备下一颗球的对决,不能被先前的抉择影响,才不会兵败如山倒被打爆。

对决不在球数上,对决是在心理上。千万不能有认输的想法,因为一旦认输,就一定不会赢。全力以赴,一球一球对决,是陈伟殷至今仍在美国大联盟上站稳先发的一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