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以上的娃,就又开始不好养了

呀,要不是有热心的云闺蜜来提醒,我都没发现微信又改版啦,现在不用拉到文末就能点赞、转发和在看了。

感谢这位亲闺蜜,那我肯定要送份小礼物表心意的!

既然这么方便了,那我就厚着脸皮跟大家要个点赞转发啦,之后我还会不定时在这里送礼的~谢谢大家的支持!么么哒~

------以下正文------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留言说,我家娃8岁多,怎么又开始叛逆了……

我家娃10岁、12、13岁了,是不是快要到青春期了啊,怎么天天闹妖发脾气。

回头看看10岁的小D,也还真是感觉到,孩子长到8、9岁,确确实实有“小叛逆”的苗头,又开始难养了。

前青春期很快就会走到“正儿八经让父母闻风丧胆”的青春期,有一些准备,还真得提前做。

今天就来几个实操案例,咱们一个一个聊聊。

但这里需要提前和大家说明一下,今天这些案例,咱们重点是分析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发难,也就是找到症结所在,但不详细去给大家具体的解决方法。

因为8、9岁,或者更大一点,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早已经不是“白纸一张”,每个家庭,每对父母和孩子的亲子互动模式已经形成了印记,我就算给一个“大J的标准答案”,大家照搬过去效果也不会太好。

但是,如果我们都能理解青春期孩子“是怎么想的”,那么每个家庭的答案也就在父母自己手里了。

01

都这么大了没有是非观?!

案例1

13岁的孩子,晚饭时候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班里有两个男生今天物理课逃课去打篮球了。

说完后,他就像个没事人似的继续吃饭了。

这要是咱家的娃,你会怎么想?

是不是很震惊,这孩子说到逃课,还那么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该不会他自己也逃过了吧?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怎么越大了越没有是非观了?!

在你着急上火之前,请先考虑一种可能性:青少年正处于激烈的自我觉醒和社会认同的整合过程。

他们假装漠不关心,可能只是想要了解我们对这种情况的感受。

这时候更好的做法是诚恳地提出问题,“嗯……那你对他们逃课是怎么看的,你有什么感受?”就能让沟通变得更有效。

当我们表示关心孩子的感受,尤其是愿意跟他们讨论由孩子 主动提出 的话题,就是在引导他们,让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情绪和看法是很重要的,在判断是非等问题上,他们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

尤其是青少年本来就有深刻的洞察能力,并不是是非不分的。

虽然我们早就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强调过,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但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和我一样,时不时就跌入“这孩子怎么会这么是非不分”的陷阱?

我们默认了孩子越大就会对事物判断越清晰,但我们忘记了,进入8岁后(前青春期),孩子将要进行另外一次大脑的“重新布线”。

当你发现,自己家的娃开始和你谈论一些她同学“不好的”事情,但似乎又没有“大力谴责”,请记住他其实在尝试和我们沟通。

如果我们能收起“爹味/妈味”,而是先问问他的感受,我们也许大概率能听到“正确”的答案,而更加关键的是,我们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宝贝,你长大了,你的感受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的,需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02

都这么大了还闯祸?!

案例2

10岁的孩子放学后要和同学一起去附近公园玩耍,答应好了不去湖边玩,万一掉下水很危险,结果这几个孩子差点就溺水,幸好邻居发现得及时。

你闻讯赶到,会怎么做?

是不是赶去的路上非常担心,到了现场确定人好好的以后,就压不住滔天的怒火了。都这么大了,该懂的道理也懂了,怎么答应好的事情,还是闯这种天大的祸呢?

正文只能放一个投票,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说说自己的感受,回家后你们会对娃生气发火教训还是……

心理学家发现,面对冒险行为,青少年有两种思考模式,一种是“冷静评估危险”的模式,另一种是“我和朋友们在一起,我们很开心”的模式。

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分别被称为“冷”认知模式和“热”认知模式,哪种模式占主导地位取决于青少年遇到的具体情境。

看完这段话,你是不是就理解了孩子?不仅理解了孩子,还回忆起了很多自己年轻时候做的混事

当我们事先叮嘱孩子注意安全,给娃打预防针的时候,孩子处于冷认知模式,所以你就会觉得,他特别谨慎懂事。

当他转身和朋友们热热闹闹跑到湖边的时候,对不起,热认知模式占据了整个大脑,这时候他答应你的事都会忘记,会随大流和朋友们做一样的事情。

知道了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提醒我们,要理解孩子处于“双重”精神状态中。

下一次孩子答应你的事情没做到的时候,不用满腔怒火责备他对你撒谎了,而是要知道,实实在在答应了你的是“理智小天使”,但跳进湖里去瞎闹的是“闯祸小恶魔”,娃真心没有故意撒谎,故意违背父母的叮嘱。

这也提醒我们,下次谈话可以再推进一步。当孩子向你保证不去湖边玩的时候,你可以继续这么说,“那么假如你的朋友们都去湖边玩了,你会怎么办?你要如何坚持你的想法?”

这时候孩子也许自己就能想出应对策略,或者他能“演习”一下进退两难的感受,我们就能帮助孩子一起想一下解决方案。

当然了,这种预热和预警,可能仅仅是眼前这一次两次,最后还是一点用都没有,演习了半天,娃还是跟着一大群集体去闯祸了。

但要坚持这种“思维体操”,先把娃能用到的借口都当面聊透,多来几次,多实践和踩坑几次,多被父母抓包和批评几次以后,理性小天使的力量也就会慢慢增加。

当然了,人不犯浑枉少年,当爹妈还是得做好随时擦屁股的打算。

03

这么大了,还说伤人的话?!

案例3

8岁的孩子最近时不时会和我说,她不想上学了,她讨厌这个家。

你尝试和她沟通,但越是关心,孩子越是说各种“伤人”的话,说讨厌爸妈,讨厌这个家,活着没意思。

怎么办?父母是不是就很紧张,加上网上时不时就有的孩子抑郁轻生的新闻,你也开始担心自己孩子心理是不是出现问题了。

但奇怪的是,晚上你担惊受怕睡不着,结果第二天孩子又像没事人一样,开开心心,精力充沛去上学了。

青春期的一大特征(更年期也一样哈)就是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有时候他们甚至会用激烈的言辞来描述短暂的绝望感,这些都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父母最好的做法是直接询问她真正的意思,“你有想伤害自己的念头?还是你只是觉得现在很生气,很难过,感觉糟糕透了?”

如果是前者,我们当然要寻求专业干预,但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他们只是此刻“非常非常非常”不开心。

将自己的痛苦情绪转移到父母身上是青少年处理自己强烈情绪的方法之一。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外化”:通过让别人(通常是父母)来代替自己感受不愉快的情绪。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最近网上挺火的一些段子,比如生气就使劲骂别人,找茬、找事、找乐子,能外耗的就尽量不要内耗……

这么一看,互联网鼓吹的,是一种“青春期”心理状态啊……

青少年对于社会认知很敏感,他们还会认为情绪化意味着脆弱(虽然他们经常情绪化)。

所以他们在学校里、在外面要硬撑着,别动不动就情绪不好显得自己很丢人。但一回到家,就开始“发泄”给安全的人。

而这也是需要提醒我们父母的,心理健康不是指不能有负面情绪、时刻感觉良好,而是指对当下的情境有恰当的感受,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这些感受。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那还真就得让耳朵受点罪,就当娃的 “情绪垃圾桶” ,允许孩子回家可以放下社交面具,来到你这边发泄一下。

我们只需要 像垃圾桶一样回收(聆听 ) ,然后记得,自己时不时也要去 倾倒一下这个垃圾桶 (不要觉得孩子在说你,不要觉得孩子跟你过不去了)。

04

青春期情绪密码

三个案例聊完了,大家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有种大受启发,醍醐灌顶的感觉?

以上内容都是来自我最近读到的一本“育儿书”《青春期情绪密码》,里面还有更多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情绪的案例。

我自己读完很受益,就欣然答应出版社为这本书写了推荐语,特别想推荐给你们。

“我觉得这本书适合这样两类家长,一类是已经在为孩子青春期叛逆而束手无策气到不行的,读完这本书会帮助你更好理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叛逆的“问题”,更给了一套落地可行、不委屈家长但行之有效的方法;

另外一类适合小学低幼年级(前青春期)的家长朋友们,即使你自认从小学习育儿,亲子关系不错的,也非常值得一读。我就是后者,读完后才恍然大悟,下一个阶段的亲子关系又升级了,感恩这本书,我想我已经做好准备了。”

青春期最大的冲突,其实是彼此“不理解”。

孩子到了8岁以后,突然又难养了,进入青春期以后,成父母最大的对头了,这并不是娃“大”了变坏了,而是他们正在经历人生很关键的又一次整合。

希望这本书,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看到孩子。

这也是我们老朋友青豆家的新书,确实对我自己很有帮助,虽然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跟我一样是需要的,但我还是谈了一个优惠价,大家有需要自取。

正在团

也欢迎购买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