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症非老年专利 初期症状易被忽略

医师提醒,若出现四肢颤抖、肌肉僵硬、动作缓慢、容易跌倒等症状,如同时出现两项以上就应至神经内科做进一步检查,图为医师教巴金森症病患复健,降低手部颤抖。(罗浚滨摄)

巴金森症是常见的神经退化疾病,发生率仅次阿兹海默症,根据健保统计,全台巴金森症病患已近8万人,若以盛行率推估,65岁以上平均每百人会有1人罹病,显见国内还有很多潜在个案未发现。专家指出,巴金森症初期症状不易察觉,多数确诊已落在中晚期,尤其近年来40岁以下患者占整体2-10%,国人不可不慎。

双和医院顾问医师胡朝荣表示,虽然巴金森症好发于50-60岁族群,但近年来也看到越来越多早发性个案,根据统计40岁前罹病的早发性患者约介在2-10%左右,如未及早发现治疗,将增添失能、失智风险,一项澳洲研究指出,高达83%的患者会产生失智症。

胡朝荣指出,巴金森症初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病程已落入中晚期,目前诊断上可依病程分为五期,第一期为发生在单侧肢体,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第二期则是双侧肢体,但尚未有平衡问题,第三期则已出现中度活动障碍,如姿态不稳,但仍可自行活动。

由于症状不明显,胡朝荣说,有很多病患都以为是老年功能退化所致,因此疏忽罹患巴金森症的可能,建议民众可检查日常生活中是否会出现四肢颤抖、肌肉僵硬、动作缓慢、容易跌倒等症状,如同时出现两项以上就应至神经内科做进一步的检查。

双和医院神经科主治医师洪千岱指出,巴金森症目前共有药物、复健、手术等三大治疗方式,但随着病况恶化、药效衰退,往往让患者需要增加药量,连带副作用也会增加,出现如姿势型低血压,突然昏倒等状况,因此许多巴金森症病患的晚期生活都以轮椅代步,但这却是走向失能的开始。

洪千岱说,近年来有多项研究往巴金森症源头发展,尝试解决大脑黑质组织的细胞受损问题,发现引发巴金森症的神经细胞多巴胺分泌不足,是因神经细胞中的粒腺体失去作用,可透过低能量近红外线光疗法活化大脑细胞,达到延长细胞生命周期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