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罹癌风险高 初期无症状易轻忽

肝病前期照顾好,就可避免进入「肝病三部曲」。(本报资料照片)

前民进党党主席施明德肝癌复发病逝,他在36岁时发现B肝带原,这也是肝癌的最大危险因子。台湾肝癌患者中,有半数都曾有B肝带原,其次则是C肝。专家提醒民众,肝癌最可怕之处在于罹病初期不会有症状,等到出现黄疸、腹水才就医,往往已是末期。民众如有B、C肝,或是年长、有共病、肝指数异常的脂肪肝者,必须3~6个月追踪1次,接受超音波、抽血检验。

义大医院代理研究副院长许耀峻指出,台湾肝癌的成因中,以B肝最多占约5成,其次是2~3成的C肝、1~2成的脂肪肝,慢性发炎之下,肝脏容易纤维化及硬化,进入「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

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表示,根据估计,目前台湾B型肝炎带原者约有150万人,C肝感染者约40万人,其中每年约有7000人死于肝癌,5000人死于肝硬化。由于肝脏内部没有痛觉神经,因此肝癌初期都没有症状,等到有症状时大都是肝癌末期了。

「肝癌可怕之处在于,初期不会有症状,不能靠『不舒服』来发现」。许耀峻表示,当患者感觉不舒服时,肝脏往往都已经坏掉,出现黄疸、腹水、肝昏迷等状况,多已是末期。

肝基会董事长许金川提醒民众,面对肝癌的不二法门,就是在肿瘤还没有长大,出现症状之前就先找到它。许耀峻也提醒民众,即便B、C肝表面抗原消失,也必须定期追踪。举例而言,1个30~40年都有B肝的人,即便中年后病毒消失,但数十年来累积的伤害都还在,肝细胞仍然可能变异,导致肝癌发生。

许耀峻呼吁民众,若B、C肝病毒仍活跃,必须3个月追踪1次,接受超音波、抽血检验,若病毒不活跃,也应半年追踪一次;至于脂肪肝者,约占全台人口的2~3成,换算下来有几百万人,不可能像B、C肝患者全数都追踪,必须进行风险分级个别处理,若50岁以上,有糖尿病、高血脂及脂肪肝等共病,建议每半年进行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