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主次之争 汉文化视角谬误

八旗文化总编辑富察。(本报系资料照片)

正黄旗(右)与镶黄旗的服饰和旗帜。(CFP)

近日台湾围绕着满族、八旗、血统问题有颇多争议与讨论,身为镶黄旗的八旗出版社总编辑富察则指出,其实许多争论仍是以汉文化为出发视角的谬误。

身为镶黄旗后裔,富察经常遇到台湾朋友误以为「镶黄」为副的安慰,实则「正黄」和「镶黄」并无谁更中统、更中心的差别,他表示所谓的「正黄旗」本来是「整黄旗」,把正黄视为更高于其他,实为汉文化强调中心、正统的视角;上三旗和下五旗的上下之分,亦是受到汉文化主次之分的影响,因此在满洲人八大贝勒共同执政的时期,上下的区分并不明显,在接受皇权文化后,共主变成皇帝,皇帝所在的镶黄旗才因此被提高地位。

家族也会分属不同旗

另一个谬误是汉人以为只要是爱新觉罗皇族就一定是镶黄旗,但富察指出:「实则爱新觉罗有非常多人不是镶黄旗,也不是正黄旗。甚至一个家族内部,也有分属不同旗的。」如努尔哈赤掌两黄旗,皇太极则主正白旗,多尔衮曾是镶白旗主,后与多铎互换掌正白旗等。同样的,并不意味家族内属正黄旗的,就比分属在镶蓝旗的地位高,「旗人的整体政治和法律地位,除了世袭,大部分旗人要靠武功来获得封赏。」

专攻清史研究的罗友枝在《最后的皇族》中具体描述,八旗制度用以取代努尔哈赤早期作战时使用的小规模狩猎集团,「旗」由多个「牛录」组成,每个「牛录」由300个作战家庭组成。且并非只有满洲人才编入八旗,而是另有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满洲人把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纳入八旗组织,使得征服者精英集团不至于具有单一的种族背景和认同。」罗友枝分析,尽管以个人来说,满洲人希望维持爱新觉罗氏的血统和地位,但从统治角度他们以八旗这样的组织,融合多元族群成帝国的精英集团。

无爵位爱新觉罗沦苦力

早期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子孙后代与其他觉罗区分开来而采用「爱新」,在满语中意为「黄金」,也是金朝之名,但随着八旗中的下五旗,每传一代爵位递减;恩封仅传三代,功封仅传五代等措施,清政府成功削减了王公的俸禄,但也因此有不少无爵位的爱新觉罗面临贫穷,据宗人府档案,宗室中甚至出现一些混混或黑帮头目,最后被降旨处死或流放,沦为小贩、苦力和工匠者亦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