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仙草埔不仅产仙草 原来还是重要矿区

白河区仙草社区发展协会3日举办「仙草埔在地文史走读活动」,透过在地耆老口叙,认识仙草埔文史。(白河区公所提供)

台湾各地方的命名与当地的人文、地形、物产等等因素相关,透过地名可以了解该地的大致风貌。台南市白河区的「仙草埔」就是一个有特殊意义且具有文化元素的地方,仙草埔早期不但以仙草闻名,而且还盛产石灰,产量为全台第一。

白河区仙草社区发展协会3日举办「仙草埔在地文史走读活动」,由在地文史工作者带领,至社区走读,系统化了解仙草埔文史脉络,并透过在地耆老口叙历史,重新记录、建构文化历史。

仙草埔位于关子岭前,邻近关子岭、白河水库等风景名胜,据传,白河人到山里工作或是山内居民下山至街上,都会在仙草埔这里歇歇腿,因当地盛产仙草,故居民们就地取材,烹煮仙草茶供旅人饮用,因而成为特产。

仙草埔的另一个特产为石灰,因其地处于枕头山下,蕴含石灰矿,在明清时期,当地哆啰啯的平埔人即取为槟榔调味及建房时外墙粉刷之用。

日治时期,日本人在台湾大力发展制糖工业,太平洋战争后,海运受阻,制糖所需石灰无法继续由日本运来,白河因有枕头山丰富的石灰矿及地利之便,经日本技师探勘后,选定为石灰生产基地。

在糖业鼎盛之时,仙草埔的石灰产量为全台第一,枕头山还设有「流笼」(缆车)运送石灰,石灰工厂厅舍所在地名为「灰窑」。然而,民国七十年代,因采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民众积极陈情抗争,终于导致枕头山石灰石禁止开采,现今仅存零星业者努力经营此逐渐向晚的工业。

仙草埔附近有名闻遐迩的大仙寺与碧云寺两大名寺,亦有白水溪教会及岩前教会,可说是中西宗教文化交会之地。大仙寺俗称「旧岩」,碧云寺则称「新岩」。大仙寺相传乃「仙人抛网」灵穴,而碧云寺为「半壁吊灯火」灵穴,两地一气相连,灵光互映。

白河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谚:「火烧白水溪,起岩前来赔。」便是在诉说仙草埔白水溪教会与岩前教会的著名故事—「白水溪事件」。

西元1875年,当时的斗六都司吴志高以白水溪教会危害祖坟风水为由,趁夜纵火焚烧礼拜堂及宿舍,甘为霖牧师连夜逃往嘉义县城告官,后透过英国领事与清廷官方交涉,迫令吴志高新建岩前教会作为赔偿。

现今,白水溪教会仍有一面甘为霖牧师纪念碑,不仅代表那一段可歌可泣的「白水溪事件」,亦供信徒思念其为主尽忠的精神。

白河区公所区长萧福清表示,希望经由本次具在地特色文化的走读路线,透过本地人的讲解,阐扬其独有的文化层面,带领大家踏寻仙草埔的起源,感受关子岭山腰新与旧的文化汇聚地—「仙草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