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救老腔 一圆陈忠实心愿

2012年,由导演孟京辉执导,改编自余华同名代表作的大型多媒体话剧《活着》彩排现场。(中新社

白鹿原剧照。(CFP)

伙计们,操家伙!」木砖砸得长条板凳。近年随着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被陆续改编为影视舞台剧华阴老腔以「一人唱满台吼」的气势,不仅站上猴年春晚,也成为高考的「震撼」作文题。被陈忠实以「撞人心胸」形容,这一古老戏曲所展现的,实为中国强调群体和谐的文化

余华的《活着》1994年由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其中葛优搬演着皮影戏边唱将起来的,正是老腔,当时的配唱者更是老腔名家人称白毛」的王振中;2006年,大陆导演林兆华的舞台剧《白鹿原》中,融入了华阴老腔的表演,也一圆原着陈忠实的心愿,他曾叹对老腔「相见恨晚」,认为小说《白鹿原》若有老腔的气韵弥漫,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也将不同。

戏目三国为最

诞生于陕西渭南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界一带的老腔,是陕西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源于西汉,属于华阴地方皮影小戏,俗称「老腔影子」,原本是为皮影配唱的后台演唱形式。

大陆老腔研究学者刘秀慧指出,老腔是渭南文化极富特征的符号,戏目以三国故事为最,计有《出五关》、《取西川》、《定军山》、《战马超》等30多本,老腔中「保江山」、「英豪」等词语比比皆是,刘秀慧分析,老腔多半演的是儒家的仁、忠,价值观呼应了古代中国社会强调集体主义思想,注重团体的规范与责任,提倡伦理道德

「老腔的演出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有着一种天生本能,那就是从苦难中提取情趣。」陈忠实在〈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一文如此介绍,在他看来老腔的感染力来自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通俗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

明、清为辉煌时代

曾在明、清两代有过辉煌历史的老腔,由于规戒只准留传于华阴张姓家族,相传至今已逐渐萧条,2006年被列入大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老腔的后继无人揪心的陈忠实,透过《白鹿原》将它的魅力重现,令老腔又再度活跃;陈忠实生前为舞台剧创作的老腔唱词:「他大舅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也持续传唱。

小 灵 通

华阴老腔

原是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礡豪迈的气魄。传统的老腔与皮影相结合,由6人组成一台戏,1人主唱,生旦末丑全担,其他5人帮腔。(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