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捷克老字号,让朱鹮在水晶上“飞翔”

陕西省政府工作人员径直来到欧若拉水晶展台:"感谢你们,让朱鹮以另一种方式被世界看见。"

他们所说的,正是该企业今天全新推出的朱鹮主题水晶系列。一共四套组合,包括艺术花瓶、红酒杯、咖啡杯等产品。这只珍稀鸟类,在捷克水晶上"浴火重生"。

品牌全球总经理彼得·赫恰克也未曾想到,拥有190年历史的经典品牌会与这只稀有小鸟有交集。在第六届进博会上,一位到展台参观的客人无意中询问:"为什么不用中国经典鸟类朱鹮元素?"起初,捷克公司几乎所有人都不太知道这到底是只什么动物。

在网上搜集资料发现,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白色羽毛,嘴巴和脚呈红色,从山到海、从西到东,翩跹于东亚大地。在一段时间内,朱鹮的数量急剧减少。直至20世纪后期,全球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在中国陕西省洋县被发现。自那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保护措施,朱鹮的数量开始恢复。"那刻我便‘拍板’,做!不光是中国风格,更是输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

原样"复刻"朱鹮显然难得多。好在欧若拉水晶每年光顾进博会,在中国市场练就了"法宝"。第一届进博会后,企业发现要将中国人生活习惯、文化与捷克工业相结合,才能推出"地道"的产品。于是,2018年欧若拉水晶在布拉格成立了设计中心,并在中国设立了品牌馆,设计中心的捷克老工匠与品牌馆的中国本土设计师跨越半球进行联动。朱鹮之前,这样的联动已经进行了多次,企业接连推出的凤凰、仙鹤、梅兰竹菊艺术花瓶等,都成为每届进博会的亮点,让品牌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在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支持下,欧若拉水晶以朱鹮进行创作,开始参与朱鹮保护与国际合作中。中国设计师根据朱鹮样貌特征创作了数十个设计方案,"我先让他们发散想象力,才能涌现最贴近中国风的创作。"赫恰克回忆,这些方案拿到手后,虽然格外惊艳,但"理想到现实"差距有些大。

布拉格设计中心的捷克"老法师"由此登场,他们根据雕刻技艺逐一修改方案,让其"落地可行"。比如,中国设计师用红白渲染朱鹮的颜色,但捷克雕刻难以显现颜色,便在印刷工艺中"印制"彩色朱鹮图案,黑边搭配白毛、红点提亮。

你来我往中,设计稿敲定,捷克工匠将通过最高级的雕刻、中级的刻花与喷砂、初级的印刷工艺来进行生产。就拿这次的"镇馆之宝"艺术花瓶来说,拎起来有3公斤重,工匠雕刻时得双手抱着来操作,不得已雕刻一会儿,休息一会儿。

工作台上,放置着固定的"把手",工匠根据图案形状更换器械,也就是将刻刀插在"把手"上,抱着水晶杯一道一道"磨"。朱鹮翅膀上的每一片羽毛都清晰可见,而其脖颈上的纹路分明,这一"虚实"结合的样式赋予了更多层次与立体感。"甚至工匠还会透过两层玻璃,来雕刻,难度非常大。"赫恰克介绍,这款艺术花瓶用上了粗磨、细磨、静磨等20多种雕刻工艺,花了2个月来完成。

当该系列出现在进博会,仿佛朱鹮振翅,"漂洋过海"来赴约。"从开始制作至今,我都在学习朱鹮的知识,看到中国如此重视这一珍贵的鸟类,深深触动着我。"对于赫恰克及远在捷克的工匠来说,这又何尝不是种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方式呢?

从去年起,在中国设计师的帮助下,赫恰克给自己及工匠买了包括《中国经典纹样图鉴》《中国年画》等书籍,从早到晚"啃"经典。他还开始阅读中国故事及历史,对千年文化有了"初认识","现在我能说出很多中国的吉祥物。"以往,捷克工匠都是做欧式古建筑、家具修复,大多数都未曾走出欧洲,而如今他们与神秘的东方"越贴越近"。"捷克工匠们还有个愿望,希望能来中国,看看这片梦中之地。"

欧若拉水晶诞生于1834年,工厂靠近伏尔塔瓦河上游。百年间,设计的水晶内饰吊灯、日用品、酒具、茶具等数一数二,拥有一条从生产水晶、雕刻到销售的"全自主"产业链。"老古董"第一次来参加进博会的时候,只带着30多个针对欧洲市场的产品,彼时,展台只有36平方米。

也正是那次的经历,改变了百年老字号的"人生"。企业开始"下狠心"做中国市场,每年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设计产品,甚至与中国顾客"互动"。最早,欧若拉水晶带来了60毫升的酒杯,却在进博会上遭"冷遇",了解才发现,原来中国人喝白酒喜欢干杯。于是,第二年企业便带来改良版的10毫升水晶酒杯,一下子"火"了。

欧若拉水晶连续参加了七年的进博会,回回都有收获,中国销售量每年呈20%增长。虽然这是赫恰克第一次来到进博会现场,但他过去曾多次来到中国,特地前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汲取灵感。他说,设计的明清三色茶具,就取材于中国青花瓷,透过水晶玻璃渐变雕刻,至今都是企业评价最高的产品。

朱鹮飞过山海,跃动在捷克与中国间的"火花",一定是这届进博会上的珍贵图案。"我们与进博会共同成长,朱鹮的‘吉祥’寓意将一路陪伴着企业与两国关系。明年,我们一定不会缺席。"赫恰克说。

作者:占悦

文:占悦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