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变的窗口将急速缩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汽车消费、增加充换电站建设。从发展态势看,今年汽车市场有望稳定增长。不过,相信有些读者与笔者有个同感,那就是近来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汽车百年巨变的窗口正在加速缩小,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而言,这个趋势尤为明显。
去年,欧洲成为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最大的市场。这一消息尚未引起国内车圈媒体的广泛关注,毕竟中国还保留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大、累计推广量最大的头衔。但是,这一变化已让部分业内人士有了危机感,正所谓“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松风一起知虎来”。
在消费补贴政策的激励之下,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但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并未分得一杯羹。直接原因可能是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欧洲鲜有销售网点,根本原因或许是欧洲人还看不上中国品牌产品。不过,不买不等于不了解。去年秋季,笔者在采访一汽-大众近年来在研发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时,其新能源汽车研发部门一位领导的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问:“你们肯定会从国内采购不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吧?”答:“德国人的标准很高,看上眼的很少,所以采购量很小。”
标准足够高,很可能意味着即便将来补贴取消了,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也足以让消费者乐于接受新能源汽车。当然,既然时间还允许,在巨变之初,大众也要在欧洲培育其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这句话说明,在汽车百年巨变时期,在新赛道上,中国品牌赢得了先发优势,但如果不自我加压,一旦大众等跨国汽车巨头们像大象一样冲过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很有可能发生巨变,复制传统乘用车市场格局。起得早不见得走得好、走得远,中国车企可千万别错失百年一遇实现超越的历史机遇。
好在中国还有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相当争气,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的“心脏”问题。但是,其他诸如电机、IGBT和芯片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呢?无论是技术先进性还是质量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准还有不小差距。即便是动力电池,在即将到来的固态电池竞赛过程中,也不见得还会像现在一样处于头部阵营。比如,近日有消息称,欧洲出现了充电4000次而蓄电量不衰减的固态电池。
消费还在急速升级,供应链产业链方面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大。近日,有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对半导体在内的4项关键产品的全球供应链进行审查,以摆脱对海外供应商尤其是中国供应商的依赖。
除了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之外,继续强化研发应成为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加压,持续提高标准,健全研发体系,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拿中国品牌乘用车三大主力“一吉二长”来说,它们之所以能获得现在的市场地位和行业地位,正是凭借多年来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发展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
无论产品营销做得多好,街上还有多少10年前上市的汽车在跑,就是一个品牌可靠性和耐久性最有力的证明。在这方面,中国品牌仍有差距。多年前,笔者参观丰田研发总部,看到一辆轿车深埋于实验室里的雪堆中。笔者获知,里面雪粒的直径竟然是西伯利亚雪粒的6倍,再加上超长的试验时间,如此这般,才能确保雨刮总成拥有超群的全球适用性和可靠性。在一汽-大众那里,笔者获知,其研发中心拥有3000多台(套)试验设备、覆盖开发全过程。这样强的验证能力,中国品牌车企尚难以企及。不这样干,怎能抗得住大象的冲击?街头怎能还有自家车企10年前卖的汽车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