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告别电影采访 石头面对死亡的内心独白
「受苦的人也在经历一种死亡⋯⋯,丧亲之痛是漫长而折磨的过程,忧伤会一再回来。他们震惊、麻痹和不相信亲人过世的想法将逐渐褪去,代之以对自己重大失落的一种深刻、往往是绝望的感受,然后再渐渐达到痊愈和平衡。」——《西藏生死书》。
我们似乎总是有意无意逃避着谈论死亡,但面对它,真的那么沈重吗?而留下来的人又该如何面对那份悲痛?《百日告别》电影导演林书宇和男主角石头又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谈谈这段告别的过程,跟所谓的告别之后。
小日子(简称问):关于《百日告别》这部戏,因为剧中人物有至亲挚爱离开世间,探讨的事情比较严肃,是关于死亡这件事。而一般人面临这种事情,比较抵抗、畏惧或是不熟悉,石头如何让自己投入这个角色?导演又是如何引导石头投入?比如来一场男人间的对谈?
石:我觉得我自己做比较多的,是用聆听的方式。
问:聆听导演的故事?
石:对,聆听书宇说的话,甚至去观察周边的故事,比如我的姑姑叔叔,他们的父亲过世时,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事情。包括我的儿子在天竺鼠死掉的时候,生命中第一次面对失去和他很亲近的生物,他那时的痛苦,我都是从这些点点滴滴中去撷取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东西。
▲林书宇喜欢说故事,拍电影其实就是他说故事的方式之一,也希望借由故事带给人们一些启发。
问:你从儿子的天竺鼠过世时的心情观察到了什么?
石:他会在夜晚痛哭,常常跟我们说他很想念,在他的记忆里,会知道天竺鼠葬在哪,时常表达思念,主要是从他那没有社会化的心灵中,我感受到了一份很纯粹很直接的悲伤。
问:小孩子的悲伤是最单纯的。刚刚石头说他会聆听导演的故事,可以请问导演在描述自身故事或讨论剧本时,是如何再度去面对自己的心情?
林:那时候因为我讲的是自己的故事,而剧本中的角色设定,却是我编写出来的另一个故事。所以许多人要我分享的,反而是我为什么会写出那场戏?写这场戏的时候我的状态是什么?
至于诠释角色的概念,那就是石头自己去发挥,因为诠释角色这种事没得讲也没得教。所以在拍摄时,一切都已经进入很技术面的问题,比如刚刚的发音可以再清楚一点,或表演的力道应该再强烈一些,都是很小的调整了。
▲对石头来说,观察周边人事物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而这习惯带领他更敏锐地去关注周遭,保持创作的来源,包括演戏。
林:比较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是我的私人经验。比如剧中有一场头七夜的剧情,对剧中男女主角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日子。我会分享自己是怎么去面对我的头七夜,同时聊一些我知道的,或交流石头周边的人面对头七夜的故事。因为头七夜并不是一种个人意识,它是一个长久以来集体的传统习俗,很多人对头七夜都有一种感触,毕竟习俗上是象征亡者会回来,我们会有一分幻想,每个人面对的方式也不一样。
问:可能因为人对于面对死亡这件事,知道的太少了,因为我们并不是一直在面对它。两位对头七夜的想法呢?又是怎么去诠释那一场戏?
林:对我来说是很矛盾的,因为其实我是基督教徒,但我太太是佛教徒,她家里的人相信这些传统习俗。我本身从小并没有接触到头七夜这样的事情,包括10年前亲哥哥过世时,我们也没有所谓的头七夜,而是在教会中举办一个西方告别式,很简单的那种。
是因为我太太关系,面对了生平第一次头七夜。对我来说很紧张,很害怕甚至有点期待,因为没有经历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发生怎么办?那会是一种失落感。
而且也听到很多人分享自己面对头七夜的事,会建议你该怎么做。但每个人的说法又不一样,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该相信谁,该如何做。比如我有听说过一种说法,头七夜的时候不能醒着,不然她不会回来。就算醒着,也要用棉被蒙住头不能让她看到你。有这种说法,也有别种说法,所以到底该怎么做,我真的不知道。唯一强烈的想法是又想待在那里等待,又想逃走。会待不下去是因为心里不安,不知道会怎么样,宁可逃出去。
石:我跟书宇的想法一样,很迷惘,很惶恐,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头七夜这件事。而且剧中的我角色设定其实也是第一次面临头七夜,又是这么亲近的人,不知道到底想不想看到她?或是逃避这一天?所以剧中人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对我自己来说,死亡这件事情,我们都无法去了解,只能去面对。知道它一定存在,但如何处理,我想每个人方式一定不一样。唯一确定的是我们迟早都会面对,因为你一定得面对。但真正面对的时候,从我现在所学的社会规范或从别人经验中撷取到的经验,是不是一定会那样子去处理,我不知道,必须等到那一刻发生才知道。
▲林书宇随身带着笔记本,有时候只是吃顿饭,隔壁男女的对话可能就变成灵感来源,随手记录下他的想法。
问:《西藏生死书》就是在教导人去面对死亡。当然,没有真正经历过至亲挚爱死亡这件事的人,只能体悟到很粗浅的东西,就是人要珍惜当下,然后要学习心境上的柔软。不过我想两位在合作这部片子后,一定更加思考过死亡这件事,对你们看待生命这件事情上有什么体悟?
林:嗯,这问题好难呀!不过就像刚刚石头说的,这是一个无法用理性去理解的事情,只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当然,生命是有限的这件事情,我们长大后都知道这句话,但你知道这件事,跟你「真正」知道以及接触到这件事后,在你心里产生了什么变化,又是两码子事。
问:对你心境上有什么影响,比如因此更珍惜人生?
林:这是一定会的。不过,又会区分成状态好跟状态不好两种状态,完全是两种极端想法。比如状态好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切都很美好,珍惜任何一点小事情。这样说好了,应该是说同样一件事情,在状态好或状态不好时,心情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哥以前也是念电影的,他也是一直想往这条路走。很多好电影或好作者,都是我哥介绍给我的。他离开之后,我还是会持续追随着他的意念,看着他当时喜欢的作者或是导演现今的作品,就会想说好可惜,我哥看不到了。然后你也会去想还好自己还能看到这些美好事物,会觉得要珍惜我哥看不到的东西,珍惜现在的生活。
但状态不好的时候,你会变成去想这一切重要吗?根本不重要啊!他已经看不到了,这一切有差吗?根本没差嘛!因为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知道另外一个世界到底存不存在?但的确也因为我经历过的这些事情,会对生死想更加了解。比如以前根本不在乎关于一些书籍或影片介绍死后的世界长什么样子,直到自己面临了很在乎的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你变成会对这些原本不关注的消息感到好奇,想去试着了解。只是去接触后,你又会去怀疑那些说法真实吗?很矛盾。
石:虽然我没有经历过导演所经历的这些事情,不过我自己本身倒是有过好几次濒临死亡的经验。
问:啊!为什么?
石:也不是说真的要去死亡,但差一步就有可能死亡,因为我很喜欢挑战极限运动。比如我会去游日月潭,或去骑长距离的单车,在挑战体力极限时,自然比较容易接触到体力透支时感受到濒临死亡的心情。
像曾经有一次骑单车摔了,醒来时发现什么都不记得。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不知道自己在哪,不知道自己是谁。或游日月潭时,那一个多小时的泳程其实是有危险的,可能因为身体的状况而不小心溺毙,或是被前面的人踢到造成生命危险。
除了这些极限运动的经验外,每次我搭飞机时也会去想到意外随时会发生,生命很脆弱。其实我不怕死亡,担心的是留下来的人。比如我会想到我的小孩,如果我死亡之后,他怎么办!
当曾经离死亡这么近的时候,我会感到难过,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那些我珍惜的人,他们会因为我的离去而悲伤,于是我感到难过。因为我曾经看到这些我所珍惜的人为了失去而难受,比如我儿子在天竺鼠过世时的心情。但一方面又欣慰自己有做到一些价值,我的离开才会让人舍不得或惋惜。
所以我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像我就觉得书宇的哥哥,对书宇来说就很有存在价值,因为他对艺术对电影的热情,影响著书宇直到现在。或是像现在对我和书宇来说,我们的离开都会让彼此感到惋惜,这就是我们存在的必要性,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