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建议在三次分配前引入“零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原标题:白重恩:建议在三次分配前引入“零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在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而为了在不同分配环节上,更好地平衡这二者关系,建议引入“零次分配”的概念,注重机会均等。
在12月4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青年企业家峰会”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提出了上述观点。所谓“零次分配”,是指在进入生产之前,各要素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
之所以要强调“零次分配”,白重恩认为至少有两层原因:其一,它和其他分配(特别是再分配)不同,“零次分配”发生在生产之前,是在生产的起点上,而再分配发生在生产之后;其二,“零次分配”中公平和效率没有冲突,而再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则需要平衡。
在他看来,初次分配主要看效率,而再分配则更多强调公平和效率的均衡。比如,通过健全社会保障、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和服务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在控制差距的同时,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此外,三次分配则是基于自愿原则,倡导社会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献出爱心,做出辅助性的公益行为。
“与这三次分配不同,在‘零次分配’中,既关注公平又关注效率,二者没有冲突。所以,如果能够在‘零次分配’中,更大程度上达到机会均等,这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会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强调机会均等,是因为有了机会均等才可以有更好的效率。”白重恩称。
在“零次分配”中,机会均等既体现在人力资本上,也体现在物质资本上。
人力资本方面,白重恩表示,在进入市场之前,受教育、身份差异,不同人群在人力资本上存在差异。“零次分配”的重点在于实现是身份的平等和公共服务的更加均等。
“怎么让不同群体有均等的机会来获得教育等公共服务,消除身份所带来的差距,是当前亟待思考的,其现象的存在和当前的一些体制机制有关。尤其是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不同群体难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使得部分群体所拥有的要素难以充分发挥。”白重恩称。
物质资本方面,白重恩表示,“零次分配”的重点在于如何平衡各群体在市场上获得资金的机会,让其所拥有的要素禀赋能够更好地实现价值。
白重恩举例称,土地是农民所拥有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在分配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农民拥有宅基地、农村集体用地和土地承包权的实际情况,还应关注到,其相应的产权交易范围仍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产权怎么使用,收益怎么分配、处置,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零次分配”环节予以解决。
那么如何影响“零次分配”?白重恩称,这就需要对各要素的使用进行规定。其中,有两个新的要素应给予特别重视。
第一,是数据要素。当大众可以在数据要素的贡献中,更好地参与分配,将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二,是生态要素。在追求“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一个关键办法就是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如果将碳排放权看作是一种生态要素,当前,这一要素分配给了发电企业,未来或可考虑将该要素分配给居民,激励其减少能源的使用,并将多余的碳排放权用于交易,提高其收入水平,进而对共同富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