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式”学校管理,正在怎样改变基础教育微生态?

保姆式的教育,看起来是为学生负责,为学生着想,背后紧贴的其实是“不要出事”的职业恐惧。

2023年11月,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一小学要求所有学生戴头盔上下学,“走路、坐小车的也要戴”,此事引发舆论争议。

在山西某学校,教师需课间轮班站岗守卫安全。每个课间,学生从进门到出门,从吃饭到上厕所,连孩子们上下楼梯也要时刻盯紧,需要有老师跟着。

全方位无死角的行为规定,教师高密度介入,细致入微的日常管理……在一些中小学校,几乎学生的每一分钟都被严密规划,贴身管理。不得不说,“保姆式”管理,正在大面积侵蚀学校教育的健康生态。

01

“保姆式”管理普遍化严重抑制了孩子的自驱力

多方面压力下,学校教育不得不事无巨细,管理到每一时段每个细节。在这样的生态下,学校变身“安全保障机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沦为“贴身保姆”——这样的现象日积月累,层层加码,在国内已经蔓延到大部分学校。

事无巨细的管理虽然会让学生少犯一些“错误”,但也抑制了他们的成长。最终的结果就是校园学习生活的高结构化和流程精细化,压制了孩子们自主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时间与空间。

· 作息安排

学校通常对学生的作息时间有严格的规定,从晨读到放学或晚自习,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学生的日常活动几乎都在学校的安排之下,很少有自由支配的空间。

· 行为习惯

学校常常要求学生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搂肩搭背,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快步疾行,更不要追逐嬉戏。学校对学生上学、放学和到食堂就餐的路径,也有明确规定。 比如要求学生上学要踩着道路两侧的白线,保持一定的距离,默默右行。

· 精细化考核

德育管理细化到建立量表。学生上学红领巾没戴要扣分,集队时队伍不直要扣分,就餐时讲话要扣分,自习时笑要扣分,课间时追逐要扣分,如厕时打闹要扣分……总而言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的所有内容都跟“分”挂上了钩。

可以看出,管理者对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过度干预,以不出事为唯一目标事无巨细地要求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校“保姆式”管理的最大特征。这种管理方式往往表现为包揽一切,不信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主能力,不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空间。

然而,学生是需要培养的,是在不断探索、试错中成长的,而不是像陶泥娃娃被随意捏造定型的。“保姆式”管理限制了创造力和胜任感,导致学生因担心犯错而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从而抑制个性发展、主动精神。

二是给学生造成持续的心理压力,引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损害心理健康,造成自卑感、社交障碍等。

三是阻碍学生自主管理和内驱学习。当学生缺乏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独立性和责任感无从建立,一旦成年,却没有自主思考和行动能力,普遍沦为真实生活的“巨婴”。

02

学校可能陷入了三大误区

这类现象的形成,当然并非一朝一夕。管理实践的变型是管理理念异化和社会共同促成的结果,这其中有学校对教育认知偏颇的原因,也有迫于行政、家长、社会多方压力的原因。

保姆式的教育,看起来是为学生负责,为学生着想,背后紧贴的其实是“不要出事”的职业恐惧。

· 被安全责任和舆情绑架

一段时间以来,“消失的课间10分钟”“厕所社交”“能不能玩萝卜刀”等有关学生社交游戏、体育活动等话题屡屡挑动大众神经,这背后,是学校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安全责任。学校往往承担着“无限责任”,大家都生怕孩子在学校出事,因为一出事就是学校的问题。

现实情况中,家长不允许孩子在学校出事;主管领导过于恐惧舆情,要求杜绝安全隐患。这也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过度规划学生行为,逐渐演化成全天候管控学生,包揽一切、指挥一切。

· 教学精细化管理、轨道化设计

随着教学改革的速度加快,如何让一线教师快速适应新理论、新实践的要求,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转变学习方式,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其中,教学精细化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学精细化管理如果过度强调,则会带来学习者完全被操纵的弊端。

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形式上的统一安排和设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精准量化,比如要求学生必须学多长时间、合作多少次、发言多少人次。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弱化他们对自身生命成长的关注。

· 教育认知不到位

一所学校对学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往往取决于学校的管理高度。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不管则乱,多管则死气沉沉。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好的学校,处处充满着自主和选择。

李希贵校长曾说过:学校最大的问题是“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回归教育本真,更需要我们的管理者、教师、班主任回归教育本真。因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不仅是针对教育,更是直面“人”的改革和变革。

“教育无非托举,这是一种信仰”。如果将服从于学生的终生成长作为坚定的教育信仰,我们就会选择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办法。

教育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真正成才,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育就不能总是牵着学生的手走路,要让他们独立行走,允许他们跌跤、碰壁,使他们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学校要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从全权包办的“保姆”角色转变成引导型教练员,支持孩子坐在成长之路的主驾位,让他们自已掌握人生的“方向盘”。

你认为呢?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新校长传媒

作者 | 刘宽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