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素质教育的迷信——中国基础教育应着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晶晶 刘佳

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成为了中国百姓最大的教育追求。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已经有近10多年的历史。然而,素质教育的屡屡呼吁却屡屡不张,已经成为很多人不满中国基础教育的理由。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似乎总是在「素质教育」的边沿游走,却无法走进「素质教育」的领域。是「素质教育」在中国水土不服,还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的高要求?

笔者认为,对基础教育的误解和素质教育的理解偏差是我国素质教育难以践行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基础教育?所谓基础教育就是为人的成长打下基础的教育,是为人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及时获取更多学问和技能而在先期掌握基本知识的教育。从国家全域发展的角度看,这一阶段的教育重在面向学生全体,它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培养特殊人才的教育。所谓「基础之上求平等,高端之处竞自由」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真实照。所以重视基础知识培养本来就是基础教育的特点,而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常用方式就是各类考试。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老师就会注重研究考试,以考试为中心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因此社会上开始逐渐出现不同的声音,大肆批判基础教育,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因此中国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这个背景下,素质教育论甚嚣尘上。那么,素质教育是否就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救命稻草呢?

国家教委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给素质教育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事实上,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诸多研究,但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有的解释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进行了综合......种种观点,令人眼花缭乱。与其说这些观点是对素质教育的准确界定,倒不如说是社会各界对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提出的发展愿景。由于过度重视知识教学和考试,人们自然就提出了对人的某种教育「解放」。人们期待这样一种教育:

第一,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第二,关注人的发展和实际需要,突出强调人的潜能的激发,培养创造力。

第三,主张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类似这样的理想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香港提出的「全人教育」和大陆的「素质教育」就十分类似。从国家档的解释和教育界的研究看,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教育。但是怎样把愿景变成现实,也就是如何执行素质教育就成了件一线教育者们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为了区分「应试教育」,许多学校推出了所谓的个性化教育,各种实践活动,课外兴趣组,研究性学习都粉墨登场,似乎这样才能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内外素质。这样的思维被带进日常课堂后,就会进一步推导出「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些学校尝试了一些所谓新式教学,如让老师对学生讲授课程要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老师以答疑为主。这种作法被一些学校冠以自主式教学或是个性化教学的美名,此种教学方法的本质,实际上是把老师变成了「导师」,但问题是,老师可以成为「导师」,中小学生却变不成「研究生」,他们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从理论到实践都与中国现实相脱节,很多素质教育的改革实验多无果而终。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为何不可行?

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心智发展并不成熟,这个时期的很多学生,缺少明确的目标,也缺少精准的自我认知,但往往富于想像。笔者担任老师时,曾经教过一个四年级学生,这个学生一次曾对笔者言:「我最大的理想是想当胡锦涛」,笔者深赞之,并鼓动其为努力。但不到一个月,此君又一脸严肃地说:「我不想当胡锦涛了,因为当主席没意思。」很多同龄孩子的优点与缺点都闪烁在这个学生的身上,也就是多思而又多变。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有其巨大的合理性,任何一种教育都是难以面面俱到的,我们必须坚持其中的主旋律,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打牢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不论孩子们是否想学,是否喜欢,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每个孩子必须夯实。当他们长大成人后,面对专业发展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职业选择时,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储备可以支撑他们做出自己喜欢的选择,这才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因此,老师的传道授业对中小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仍然要以「师生为中心」,以夯实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

「素质教育」被过分抬高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混淆了基础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概念。考试本来只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评价方式,而不是一种教育方式。事实上,应试教育下也的确涌现了一批知识基础过硬,能够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的优秀人才。但是,问题与成就并存,这样的评价制度也使得一些不擅长考试的人屡受挫折,他们可能具有其他方面的优势,但单一的评价制度使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彰显。总之,基础教育是一个教育阶段,而应试是一种评价机制。

其次,我国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缺少一线教师的参与。

目前,我国教育界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有三种,一是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二是理论界的专家,三是一些企业界人士。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缺少一线教师的参与,多为顶层设计,缺乏实践性。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多为政绩工程,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三是很多素质教育的举措成本太高,为一些社会力量提供了生财的机会,但对提高学生素质却作用有限。

任何教育改革的方案设计,应该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在日常「教学」工作,必须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双方充分互动,才能提升教学效率。老师应该着眼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绝不能动摇,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日后的人生选择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才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

●作者周晶晶,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教师;刘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