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负担促进分级医疗?医改会:用低标比较、不用勉强说有效

医改会表示,部分负担新制的推动及其乏善可陈的政策效果,正正突显了过去政府决心不足、不愿打开天窗说亮话的算计。明知道健保财务有危机,却不与各界沟通,不愿正视改革支付制度、检讨费基、提出减少资源耗用方案、强化医疗费用筛异与常态审查等正道,这并非人民之福。(示意图/本报资料照)

部分负担新制去年7月上路,区域医院、医学中心药费上限从200元增至300元,而区域医院急诊部分负担调整为400元、医学中心750元。健保署23日公布,新制上路一年来,民众到基层就医的比率有增加趋势,达到促进分级医疗、改善急诊壅塞等效果。医改会24日回应,健保署忽视了疫情造成的就医量下滑,并用低标来当作比较年度,东拼西凑、调整参考年度,就是为了突显政策有效的假象,不是保险人应有之举,诚实为上策,不用勉强说政策有效。

医改会指出,健保署前署长李伯璋曾强调,提高部分负担可以落实使用者付费精神,以减少民众就医次数、促进分级医疗、改善急诊壅塞。事实上并没有发生,民众荷包虽扁了,门诊负担每年平均增加299元,但现在门诊就医次数却还是2019年以来的新高,较2022年度增加1.6次。

医疗是刚性需求,生病通常还是会就医,与一般消费行为不同,这也是政策的限制。医改会表示,改善医疗资源耗用的方法很多,政府却选择用低效的作法,这也是部分负担为什么被称为「僵尸理论」。

健保署23日指出,去年下半年部分负担新制实施后,基层门诊就医件数占率有增加,但实际上基层占率比疫前,2019全年、2020上半年都还来得低。署方忽视了疫情造成的就医量下滑,并用低标来当作比较年度,却不完整讨论疫情发生前的状况,东拼西凑、调整参考年度,就是为了突显政策有效的假象,不是保险人应有之举,诚实为上策,不用勉强说政策有效。

另健保署也指出,大医院急诊轻症病人有减少,有改善急诊壅塞。对此,医改会直言,这恐怕与近年医护人员、民众对急诊壅塞的感受,大相径庭。从同一份数据来看,可发现医学中心急重症病人的暂留急诊时间是近年最长,检伤一级达到15.43小时,已远超出小于8小时的健保品质建议。台湾的大医院急诊壅塞主要型态是「上不去」,也就是住院待床壅塞。成因也很复杂,包含医院床位管理政策、人力等系统性问题。减少轻症病人涌入急诊室造成拥挤,不会等于改善急(重)症急诊壅塞的问题。

医改会表示,部分负担新制的推动及其乏善可陈的政策效果,正正突显了过去政府决心不足、不愿打开天窗说亮话的算计。明知道健保财务有危机,却不与各界沟通,不愿正视改革支付制度、检讨费基、提出减少资源耗用方案、强化医疗费用筛异与常态审查等正道,这并非人民之福。健保署在新制上路后,应更深入监测减少了多少必要或非必要医疗,与民众规律就医的变化,在资料的解读上应更为谨慎,政策设计应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