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疾病——心力衰竭
10月29日,郑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崔莹做客《医生说》节目,和您聊聊心力衰竭那些事。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据我国五十家医院住院病例检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功能减退,无法有效输送足够的血液和氧气来满足身体的日常需求。一般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其中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病因解析:
心力衰竭的病因多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引发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引起心肌肥厚、心室扩张、心肌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糖尿病:则通过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引起心肌病变,导致心力衰竭;
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等因素,均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心肌梗死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影响心脏功能;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症状识别:
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可能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心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水肿、少尿、体重增加及情绪波动等,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逐渐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预示疾病的恶化,需引起高度重视。
预防策略:
基础疾病管理
1.控制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2.糖尿病管理: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手段,保持血糖稳定。
3.血脂调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
生活方式调整
1.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对心血管系统的进一步损害。
2.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
3.健康饮食:均衡膳食,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减少盐分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4.适量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
5.情绪管理:保持乐观心态,学会减压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焦虑和抑郁。
6.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等项目,以便及时发现心脏异常并采取措施。对于已确诊的心力衰竭患者,更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诊。
7.及时就医:出现胸闷、气短、心慌、体重增加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与管理:
饮食管理
1.低盐饮食:严格限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一般不超过5克。
2.水分控制:根据病情调整饮水量,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过量饮水导致水肿。
3.营养均衡: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补充钾、镁等微量元素。
运动管理
1.个性化运动计划:在医生指导下制定适合个人的运动计划,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2.运动监测:运动过程中注意心率、血压等指标的监测,避免过度劳累。
情绪与心理支持
1.积极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认识到心力衰竭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合理治疗和管理可以控制病情。
2.社交互动: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分享感受,获得情感支持。
3.心理咨询:如有必要,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健康宣教:
普及知识:通过多种渠道(如健康讲座、宣传册、网络平台等)普及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患者教育:针对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属开展专题教育,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自我管理技巧及急救措施等,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
社区参与:鼓励患者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健康活动,如心脏康复课程、病友交流会等,分享经验,相互鼓励,共同应对疾病挑战。
心衰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心衰大致分为温阳、益气、利水三种方法,旨在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增强心脏功能,缓解心衰症状。
1. 温阳:很多心衰患者存在阳气不足的情况,需要温振元阳。常用药物包括附子、干姜、肉桂等,这些药物能够温振心阳,缓解心衰引起的相关症状。
2. 益气:主要是大补元气,用药首选人参、红参、党参、太子参等。这些药物能够补气,同时对于心衰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3. 利水:心衰患者常伴有水肿,因此利水消肿是治疗的重要一环。常用方剂包括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这些药物能够利水消肿,改善水肿症状。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减轻社会负担。
THE END
文字:程鹰
编辑: 李洋
统筹: 马松林、李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