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脑中风!4部位血管堵住也会夺命
眼睛中风是视网膜中心动脉阻塞,它不仅为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体可能突发中风的前驱症状之一。此为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脑中风是大家常听到的,但是你知道吗?除了脑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经系统如果也遭遇血流供应上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中风。
1、突发性视力丧失–眼中风
眼科门诊中,有时会接获单眼视力突然变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见的「眼中风」急症案例。中国医药大学北港附设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邱育德指出,这项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视网膜动脉阻塞或静脉出血造成,因为视网膜是产生视觉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经细胞,需依赖血管系统供给养分与氧气,以维持正常运作;若影响的血管正好是营养中心视力黄斑部的视网膜动静脉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严重的视力伤害。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根据统计,视网膜中心动脉阻塞后5年内的死亡率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风」不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体可能突发中风的前驱症状之一,患者极可能血压已经过高,或体内已有血栓流窜或血管狭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处理外,也需要同步照会心脏科、神经内科等专科,及时评估、监控是否有颈动脉狭窄或心脏产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疗上措手不及。
2、突发性神经性听力障碍–耳中风
一觉醒来,耳朵突然嗡嗡作响,甚至完全听不到了,着实会让人吓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风」。中国医药大学北港附设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杰表示,许多人把「突发性神经性听力障碍」称作是「耳中风」,它不像「脑中风」发生的年龄层,多以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发病前多半没有遭到撞击或外伤,却突然间出现明显听力受损(以单侧居多),或并发耳鸣、呕吐、平衡失调、走路不稳等情况。
目前已知的可能引发原因有病毒感染、肿瘤压迫听神经、自体免疫系统疾病、内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内耳迷路动脉或其分支狭窄、阻塞,在血流循环不良情况下,也可能造成神经性的听力障碍。特别是在凛冽寒冬,血管收缩较为剧烈的情况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现类似小中风的突发性耳聋症状。
林子杰指出,突发「耳中风」时,最重要的是掌握发病10天内的治疗黄金期,患者应尽速至有完整听力检查设备的医院接受检查诊断。一般来说,「耳中风」的患者若能及时接受治疗,则听力有较高的恢复机会,但如果延迟接受治疗,则预后通常会较差。
3、让人举步维艰–脚中风
发生在下肢动脉血管急性阻塞的「脚中风」,是一项让人举步维艰的病症。患者通往双腿「下肢」的血管因狭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畅通,进而出现下肢冰冷、麻痛、间歇性跛行、慢性溃疡难愈等症状;状况严重时,足部肌肉组织因而缺血导致「缺氧性」坏死,甚至可能必须面临截肢。
中国医药大学北港附设医院心脏血管科主治医师兼心导管室主任张丁权指出,「脚中风」也有所谓的抢救黄金时间,一旦超过6~8小时的最佳治疗时机,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组织仍将持续进行不可逆转的坏死现象;但偏偏台湾人常有超强「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等到医师宣布必须截肢以保命时,便只能抱憾终身。
而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糖尿病、高血脂、心内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烟枪等,都是脚中风的好发对象。张丁权提醒,这些高危险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检查时,可考虑做腿部的踝关节动脉压检查,若ABI比值(足踝动脉收缩压∕前臂动脉收缩压)小于0.9,即代表下肢循环不良,可能有周边动脉狭窄问题,必要时应进一步安排血管摄影,确认腿部血管状况。
4、控制血压–脊髓中风
人体的颈髓与胸腰髓有许多神经分布其中,负有控制四肢力气、感觉、呼吸与排泄等功能,当「脊髓中风」时,患者可能先是在颈部或背部感到一阵剧痛,或胸部出现类似心绞痛的闷痛感,数分钟或数小时后,便突然出现双脚或双手无力、感觉丧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经症状。
为什么会发生「脊髓中风」?中国医药大学北港附设医院院长林欣荣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动脉硬化、主动脉疾病、动脉剥离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败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发的原因。而过去的调查更发现,「脊髓中风」患者中超过半数有高血压病史,且这些高血压患者合并出现主动脉疾病比例很高。
与一般常见的「脑中风」病患比较,「脊髓中风」发病年龄较早,多在50~60岁得病,而年龄愈轻便发生「脊髓中风」的患者,往往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严重,且复原情况较不理想;而由于「高血压」与「脊髓中风」的关系颇为密切,因此,防范「脊髓中风」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压控制,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迈入中老年阶段后,应定期接受全身血管与神经系统的健康检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