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只怕政策配套不足 钢铁业低碳转型挑战重重

▲ 行政院长卓荣泰、劳动部长何佩珊均表示,会在净零转型过程中协助产业界与劳工排除困难。(图/记者黄克翔摄)

● 张进丰/钢铁业从业人员

台湾经济正在变好,不仅主计处上修GDP成长率至3.94%,国发会景气灯号也睽违两年多出现黄红灯,显示景气愈趋热络。产业面则有AI教父黄仁勋再度刮起台湾科技业炫风,航运业满手订单提前进入旺季,就连先前受中国大陆疫情封控波及的工具机业,也传出订单开始回升的消息。

景气热络对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都是利多,身为钢铁业从业人员自然高兴,但在此荣景下,台湾产业正面临碳定价的重大挑战。综观目前国内碳费政策讨论,仍主要是环境部与环团在角力,产业专业的声音不易被听见,更缺少劳工的声音。

国外经验一再显示,劳工往往是各方高举「低碳转型」大旗下的牺牲品,若在台湾经济再度起飞的时代,劳工却不能共享果实,岂非国家社会的一大荒谬?所幸新阁揆卓荣泰院长、何佩珊劳动部长都已作出政策宣示,会在净零转型过程中协助产业界与劳工排除困难,达成「不遗落任何人」的公正转型。

公正转型之必要:劳工不该成为政策牺牲品

▲ 钢铁业获利基本上跟着大环境景气走。但近几年来,却可以明显感受到钢铁业的景气循环变短,且变动幅度更大。(图/《ETtoday新闻云》资料照)

本人15年前初入钢铁业时,业内仍有「景气十年一轮」的说法,钢铁业获利基本上跟着大环境景气走。但近几年来,却可以明显感受到钢铁业的景气循环变短,且变动幅度更大。

全球经济变动剧烈在产业界人人皆知,中国钢铁的倾销竞争更是造成台湾钢铁业的庞大压力。此处可举一个具体数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钢材出口量为6,732万吨,2023年却暴增至9,000万吨以上,在中国冲击之下,其他国家的钢铁业都遭遇历史级的获利大减。

景气波动大的结果,造成台湾多数钢铁业的税后净利率自2018年以来,就在0到15%的区间内剧烈震荡。台湾钢铁业的冶炼技术与成本管理能力还能勉力支撑,但是欧美钢铁业就不堪负荷了。

美国钢铁在斯洛伐克的工厂,先前发生裁员1/5的情形;英国自由钢铁同样也有大规模裁员。斯洛伐克经济与社会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指出,欧洲钢铁业的经营压力主要来自碳排放成本高涨与亚洲廉价钢铁倾销。

▲ 斯洛伐克经济与社会研究所指出,欧洲钢铁业的经营压力主要来自碳排放成本高涨与亚洲廉价钢铁倾销。图为乌克兰南部港城马力波的亚速钢铁厂。(图/路透)

对劳工阶层而言,公司的财务负担关系到员工的薪酬福祉,钢铁业近期毛利率普遍不高,获利随市场大起大落,经营管理势必更加保守。政府推动净零排放路径时,又以碳定价政策为主要工具,若制度要求钢铁业缴交高额碳费,又要求钢铁业投资减碳方案,双重要求将严重压缩钢铁业的营运弹性,甚至将危及公司永续经营。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碳费征收的负面经济效应被低估

今年年初,内政部公开表示其内部评估碳费对建筑成本影响约为0.9%,安抚社会大众不要担忧「绿色通膨」造成房价上涨。但是,目前碳费费率尚未定案,是否能够如内政部评估那般乐观,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即使碳费对建筑成本影响小于1%,那也是因为一部分建材成本对房价影响有限。内政部没说的是,不动产只是受到碳费冲击的产品之一,在手工具、机械设备等产品,钢铁被课征碳费所影响到的成本便大得多。

根据笔者服务公司的内部估算,单就胚条钢这项钢品为例,若依环团诉求以每吨500元的价格课征碳费,且在政府不提供业者任何优惠措施、业者100%将上涨成本转嫁给下游厂商的情况下,则该产品可能的上涨幅度高达19.5%。如此将对使用胚条钢为原料制成的钢筋、钢线、钢缆,还有比较小的零件,像是雨伞伞架、弹簧钢线、汽车齿轮和承轴、轮胎钢丝、螺丝螺帽、手工具等产业造成显著的影响。

▲ 一般消费者遇到的终端商品价格或许波动不大,但是钢铁业上下游厂商受到的成本压力会迅速增加。(示意图/达志影像)

也就是说,一般消费者遇到的终端商品价格或许波动不大,但是钢铁业上下游厂商受到的成本压力会迅速增加。当然上述的数字是考虑最糟糕、最极端的情况,碳费实际上路时,政府势必要有相关配套措施避免「绿色通膨」,上游业者也须考虑下游业者的购买意愿,而无法100%转嫁。然而由此可知,「碳费影响小于1%」的说法,并非对所有产业都适用。

假使业者能够向下游或终端产品转嫁碳费成本,社会将承担不小的绿色通膨压力,但倘若不能转嫁成本时,业者将可能会衍生绿色失业的问题,违背公正转型原则。前面提到过欧美的钢铁业案例,充分说明了钢铁业低碳转型会造成人力需求下降,这是因为制程人员编制改变与成本考量的缘故。

国内钢铁业上游就业人口约6万人,加上中下游,则总体就业人口来到115万人,征收碳费、发展脱碳技术,要如何贯彻「公正转型」原则不牺牲劳工,是政府、产业与劳工要共同费心的难题。惟目前国内碳费讨论对此着墨不多,令人担忧。

碳费重点在减碳效果与公平性

▲ 实施碳费的最终目的是减碳,在政策制定上不能不审慎评估效果与公平性。(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碳费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碳,留给子孙后代美好的环境,因此政策制定上不能不审慎评估减碳效果与公平性。

钢铁业经常被问到,既然要推动低碳转型,为什么不全部转做绿钢就好,还要继续使用高碳排的传统制程?因为在钢铁业的专业角度,绿钢的产制在当下有技术(氢能冶金)、资源(绿氢和绿电)与成本(设备更换)等三大挑战,且传统高炉炼铁产出的钢材纯度较高,可以应用在更多材料,在外部造成更多减碳的效果(如汽车的电磁钢片、风力发电机的基础材料等)。换言之,即使对传统高炉炼钢课征高额碳费,在技术与资源不可行的状况下,并不会有更好的减碳效果,更可能造成高级钢材生产停滞,致使拖缓低碳转型的严重后果。

高炉炼铁时需要冶金用煤和焦炭作为生产原料,即是所谓的「碳基制程」,这是钢铁业大部分的碳排来源,现阶段很难降低。而电炉炼钢是使用废钢为原料,纯度较低,因此只能用于如钢筋、H型钢等建筑用或一般使用的面向,尚无法取代高/转炉产制、用以制造高品级终端产品之钢材。至于未来可能造成产业革命、用氢气炼铁的「氢基制程」,目前仍在测试阶段,无法大规模商业化。

▲ 「碳基制程」是钢铁业大部分的碳排来源,现阶段很难降低。(示意图/中钢提供)

从专业技术层面,我们更好理解减碳政策的既有极限,既然没有减碳效果,要是向这类产品课征碳费就会有损公平性。一方面可能造成劳工权益牺牲,对基层并不公平,另一方面会伤害本国产业的竞争力,无法跟外国产业公平竞争,致使碳费制度将徒损我国经济,而无助于减碳之不良后果。这也是为什么,先进国家都对钢铁业冶金用煤与焦炭给予免征、或是大幅减征的优惠。

钢铁业转型如同走钢丝 需要政府支持才可能实现

截至2023年,日本政府绿能创新基金事业的援助仅1,935亿日圆,但产能世界第三的日本制铁(Nippon Steel)预计,2050年前日本制铁自身就要投入5,000亿日圆研发减碳制程。资金需求之大,促使日本钢铁业呼吁政府提供更多资金支援,否则远远不足推动整体产业革新所需。

钢厂投资低碳技术不一定是新机会,考量到生产线的设备投资、人员培训成本、技术研发成本,新技术也有可能是大钱坑。国内钢铁业大厂曾有惨痛案例:某集团将专做高品级钢材的新技术产线,独立成为子公司,但市场不久便出现成本更低的新技术,产品失去竞争力、原本投资的相关设备都成为财务累赘,子公司最后只能黯然关门。

▲ 一度拥有全球手机4成市占率的Nokia错估手机作业系统发展,最终被iOS与Android夹杀退场。(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同样的例子在科技业不胜枚举。例如在2000年代拥有全球手机4成市占率的Nokia,因为错估手机作业系统发展,最终被iOS与Android夹杀退场;Nokia与Intel曾经力推WiMAX作为4G行动通讯技术标准,却在短短数年内不敌成为主流的 LTE-A标准,相关计划最后通通破产、中止。

在全球景气波动剧烈不稳定的经营环境中,产业可以小规模测试新技术,但是要大规模改变原本生产模式是非常高风险的事情,如果选错发展方向,即使是全球龙头企业Nokia都有可能遽然倒闭,何况是获利微薄且不稳定的钢铁业?

产业不怕改变,只怕政策躁进而又配套不足。钢铁业也不怕竞争,只怕不公平的竞争,若最后低碳转型代价是由劳工基层承担,有违政府追求公正转型的基本原则。台湾推动低碳转型、实施碳定价政策应该充分发挥后进优势,参考其他国家的减碳经验,确保「有效性」与「公平性」两大原则,就可能再现台湾钢铁业荣景。

▲ 产业不怕改变,只怕政策躁进而又配套不足。(图/《ETtoday新闻云》资料照)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