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戏的为什么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韩家胡同位置图 韩家胡同25号
王越(北京文化学者)
有首竹枝写道:“八大胡同客尚醒,醉生梦死任人评,谁家狎客常居此,公子王孙数不清。”这说的是,清初实行的满汉分城而居政策,规定旗人不得经商,戏院、茶园、妓院只准许开设在城外,客观推进了前门外的商业和戏曲发展。由于内城只许八旗官吏居住,还规定内城不得有文艺场所,所以那些王府显贵、八旗子弟们只能出城到正阳门外来找玩乐。清代中叶的北京,经济繁荣,全国各地的商帮纷纷来到京城,集中在前门外到大栅栏一带。
北京的戏园集中在前门外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戏曲的兴盛,北京的戏曲演出场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清初,设有舞台的茶园以卖茶为主。到了清朝末年,逐渐改变了这种局面,这时的茶座已经面向舞台摆放。观众到茶座来不是专为品茶,而是以看戏为主,戏园内兼带卖茶了。同治三年的《都门杂咏》记有“茶票”诗:“当十青铜八百全,付来观剧也怡然。”《宣南零梦录》载:“光绪乙亥,余年十一,侍先慈入京,是为三庆、四喜最盛时代,池子每座当十钱六百文,复增至八百。楼上每座十钱六千,后增至八千。官座由十八千增至二十四千。”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喜欢听戏,他们特意在颐和园内建了一座三层高达21米的中国最大戏楼。清代除了皇宫和部分王府设有戏台可以进行演出,政府多次明令禁止在内城修建演出戏台从事演艺活动。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为防止八旗子弟腐化堕落,曾谕“京师内城永行禁止设戏园”。《大清律》中也有“内城逼近宫阙,禁止开设戏园、会馆、妓院”的例禁。前门位于宫城正前方,这里的演出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广大的外城观众,同时也方便住在内城的权贵到前门外购物听戏,满足他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从清代起,繁华似锦的前门外就成为发展戏园的集中地带。据《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清乾隆五十年(1785)在梨园碑文中记有北京的戏园共8家,而到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即30年后则增至21家,扩大近3倍。《都门纪略》记录十九世纪北京最大的九家戏园,其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广乐园、同乐园都在大栅栏,中和园在粮食店,广和楼在肉市,裕兴园和天乐园在鲜鱼口,这些大戏园都集中在前门外地区。
李渔在韩家潭胡同25号建造“芥子园”
老北京俗语称:“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韩家潭东起陕西巷,西至五道庙,其西口与铁树斜街、堂子街、五道街汇合相通。全长360米,均宽5.7米。明代时此处地势低洼,凉水河一条支流在此积水成潭,名寒葭潭。清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韩元少住此。
韩元少名韩菼,通经史,文章负盛名,曾领修《一统志》《平定朔谟方略》等书,名传当时。韩元少觉得“寒葭”与“韩家”同音,故购地建宅,改称韩家潭。建国以后改名韩家胡同。
清初,戏剧家李渔从南京北上,寄住在今韩家胡同庆元春旅舍。李渔号笠翁,浙江省兰溪人,自幼聪颖,戏剧创作、诗词曲赋、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样样精通。著有《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编印《芥子园画谱》。其家自设戏班,李渔亲自带队到全国各地演出。他在《闲情偶寄》中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园造亭。”李渔还在今韩家潭胡同25号建造“芥子园”,计房屋34间,游廊15间,堆石筑亭、名满京城,常有名流在此诗酒流连。北京黄米胡同著名的“半亩园”,也是由李渔设计的。
芥子园后来成为广州会馆,原有的叠石被拆除。解放后建有北京市第95中学,现为西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韩家胡同36号云聚各大戏班
百顺、韩家潭一带的胡同,与集中在前门外的各大戏园相邻,老北京的梨园公会又设在今韩家胡同36号,自然成为各大戏班的云聚之处。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京祝寿演出,陆续进京的还有其他各班。在这段时间里,北京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说。三庆的“轴子”,指演新编连台本戏;“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的昆曲,《都门竹枝词》:“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和春班建于嘉庆八年,由庄亲王出资,约请外地名家和安徽艺人合作,以武戏为主,“和春曰把子……工技击者各出其技”;春台班“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以演徽剧为主,兼演秦腔和昆腔,因团内伶工以少年为主,故曰“春台的孩子”。
三庆班曾设在韩家潭,此后四喜、春台等戏班分别住在百顺胡同、陕西巷和李铁拐斜街。道光、咸丰年间,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开创出京剧三大老生流派,被称为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先后居住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寓名“四箴堂”。以后“三庆班”也迁到百顺胡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梅兰芳迁至此地居住。余三胜原是汉调老生,清道光中期继著名汉调老生王洪贵、李六之后进京,搭徽班演出,住在石头胡同61号,后为“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的台柱。张二奎在北京的故居有两处,一处位于永定门大街路东之忠恕里,另一处在石头胡同39号。张嗓音宽厚,唱腔朴实,时有“年少争传张二奎”的诗句。据传咸丰十年(1860)因其母病逝,“以优伶僭用官宦排场举动”而定发配罪,死于通州。
同治以后,谭鑫培是对京剧作出划时代贡献的极少数艺术大师之一,与汪桂芬、孙菊仙三人被称为老生后“三杰”或后“三鼎甲”。谭鑫培住在韩家潭内大外廊营1号,大门前原有木牌上写“英秀堂”三字。谭家从清朝咸丰年间便在这里居住,前后住了六代人,长达130多年。谭鑫培后人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都出生在此。供图/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