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新冠死亡通报高于背景值 学者指过半死于这两项

4月28日~5月15日间,台湾70岁以上通报死亡为万分之52,已高于万分之23.9的同时期全死因死亡率。(图取自新冠肺炎科学防疫园地)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连6日破6万人,今年本土个案总数到昨日正式突破80万人,其中282人死亡。公卫学者指出,今年1月以来,台湾Omicron疫情期间的死亡个案,不论是70岁以上或以下,平均都低于疫情前5年的背景值,但若单看近2周,70岁以上死亡个案的通报已高于全死因死亡率,这意味着新冠死亡个案中有5成3死于直接感染、医疗量能紧缩造成的间接死亡。为避免医疗量能、行政量能过度消耗,学者建议政府在5~6月间依《传染病防治法》进行政策调整,以降至第4类传染病为目标,让防疫策略走向自我监测。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陈秀熙表示,依Omicron万分之36的致死率,截至6月底,国际间预估会产生116万775名通报死亡个案,较去年7~12月Delta期间的147万9882例低,然而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发表的直接、间接死亡估计达1490万,明显较高出许多,其中原因除感染致死,更重要的是因新冠肺炎的流行导致医疗量能紧缩,民众无法预防、治疗其他疾病而死亡,其中又以美洲、欧洲及东南亚最严重。

陈秀熙表示,Omicron与Delta致死率差异大,总死亡数却差异不大,Delta易重症致命,Omicron则以轻症居多,这导致国际间过于注重轻症个案,出现间接、超额死亡的现象,死亡数被低估。公卫学者林庭瑀以纽西兰为例,2019年70岁以上的全死因背景死亡率为每万人分之378,70岁以下则是每万人分之5,当地流行初期70岁以上通报死亡多于同期背景死亡,70岁以下则没有,显示当时已有因医疗量能产生的间接死亡,但尚未影响70岁以下族群。到了3月中,医疗量能紧缩的情形加剧,进一步导致当地70岁以下通报的死亡超出背景值;

另以大量筛检的南韩为例,早期许多资源都耗费在轻症个案的治疗,情况与纽西兰相近,在流行初期,70岁以上率先受影响,随医疗量能紧缩加剧,进一步影响70岁以下族群;而英国情形较不同,1月已达流行高峰,在过去1~3月间,不论是70岁以上或以下,通报死亡都明显高于同期背景死亡,显示当地医疗量能受到挑战。

至于台湾,陈秀熙表示,以2015-2019年平均全死因背景死亡率进行分析,70岁以上背景值为每万人分之523.1,70岁以下为每万人分之29.4,而台湾在过去1~5月间,新冠肺炎通报死亡率不论在70岁以下或70岁以上,皆小于流行前背景死亡率,表示过去5个月整体防疫佳。

不过若单看近2周,4月28日~5月15日间,台湾70岁以上通报死亡为万分之52,已高于万分之23.9的同时期全死因死亡率。陈秀熙表示,这意味着目前所通报的新冠肺炎死亡个案中,有53%来自于染疫的直接死亡,以及医疗量能紧缩所造成的间接死亡,这不容忽视,如何避免后续直接、间接的超额死亡,是目前最重要的议题,「不要忘了纽西兰、南韩后期,70岁以下的死亡也超过背景值,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克服医疗量能不足的问题」。

为避免医疗量能、行政量能过度消耗,陈秀熙建议以快筛及流感化自我监测为主,滚动式调整一般族群(已施打疫苗族群)的防疫措施,从医疗机构走入社区基层,赋予个人自我监测的能力,走向纽西兰、新加坡的模式,这些修正须在5~6月间完成,可以《传染病防治法》作为依据,调整为第4类法定传染病为目标,其中第44条可借由专责医院与集检所调制医疗量能,第5条为调整自我监测、居隔措施的依据。一旦新冠肺炎调整为不必在24小时内通报的第4类法定传染病,就能让行政压力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