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观澜丨北京冬奥场馆 “中国风”托起 “奥运范”

办好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是重中之重。

1月18日―19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北京和张家口考察调研,了解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建设和运动员参赛备战等情况。

4年前在张家口考察时,总书记说,冬奥会所有建设工程都要“坚持百年大计,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按规划和计划推进,做到从从容容、保质保量。”

如今,北京赛区首都体育馆借助高科技声光电技术,诞生了“最美冰面”;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雪道从山顶倾泻而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犹如一条巨龙蓄势待发;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形似一把玉如意,勾勒出中国古典之美……

冬奥建设者们和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向极限挑战,在2020年底实现了所有竞赛场馆全部完工。

“要加强我们自身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

创新,是冬奥场馆建设之魂。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深刻指出,场馆规划、设计、施工要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要加强我们自身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

在冬奥场馆建设中,创新成为推动“中国速度”的不竭动力,激发着“中国智慧”写下生动实践。

延庆赛区,群山莽莽,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不过三年时间,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和第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仿佛从山林中“生长”起来,填补了国内相关场馆建设的空白。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所有竞赛场馆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新建场馆。以往,其赛道建设主要工艺喷射混凝土施工依赖于国外喷射手,延庆赛区的施工单位组建了中国首支混凝土喷射“铁军”,自主建成了高精度赛道。

首都体育馆在改造中注入了诸多高科技元素,将洁白的冰面与声光电技术相结合,呈现出“最美的冰”。比赛时,运动员犹如置身梦幻般的赛场,赛后则为群众冰雪运动提供良好的氛围和视觉引导。同时,场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方式,每年可以节省100多万度电,让场馆运行的“绿色含量”极大提升。

为冬奥训练备战建设的河北涞源风洞实验室创下三项世界第一,是目前全世界同类风洞中管道腔体最大、风速控制最精密、测试功能最全面的风洞,为运动员提升竞技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6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汇报时深刻指出,“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其首要之义就是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几年来,冬奥建设者们以创新精神克服诸多建设难题,创造了多个国内乃至世界工程史上的第一,以冬奥理念托举起全新的中国奇迹。

“充分考虑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两大竞赛场馆。新华社图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是世界性难题。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和首都体育馆考察时强调,“北京是全世界唯一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一定要按照节约和可持续的要求,把体育场馆建设好、利用好。”

迎接挑战,也意味着树立标杆。

最大化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成为冬奥筹办工作中的一大亮点。44个冬奥场馆和设施中,为冬奥筹办需要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只有7个,占总数的16%。

“鸟巢”、“五棵松”、首都体育馆、国家体育馆,这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放异彩的场馆,如今已升级为“双奥场馆”。“水立方”成为世界首座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实现了转换材料重复利用,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成为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典范。

首都体育馆初建于1968年,50多年来承办了众多大型体育赛事。2021年1月18日,当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考察时,这座“老馆”的外观并没有大的变化,依然秉承着原有的风格色调,但在改造和运行中,已经增添了大量冬奥元素和科技含量,焕发出全新的生机。2022年,这里将举行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见证14枚金牌的产生。

统筹赛时需求与赛后利用是场馆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部分区域采用棚房或集装箱临时建筑,赛后将继续承办世界级赛事,同时打造培训、冰雪体验和娱乐项目,令冬奥遗产惠及广大民众。

北京赛区的国家速滑馆外立面由3360块超白玻璃拼接出外观自由流畅的椭圆形曲面,玻璃表面通过彩釉印刷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被称为“冰丝带”。冬奥会后,“冰丝带”将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为一体的多功能冰雪中心,充分发挥大型场馆的综合价值。

2014年,国际奥委会发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可利用、可收益”成为奥运会改革的重要方向。北京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与此呼应,成为一届“面向未来的奥运会”。

“让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令人惊艳的,不只是场馆的科技含量,还在于包孕其中的历史文化独特风采。

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深刻指出:“体现中国元素、当地特点,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让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成为城市新名片。”

2020年12月21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正式亮相。赛道的S形曲线传递出中国传统吉祥饰物“玉如意”的神韵,“雪如意”的设计灵感与跳台滑雪的极限动感交相辉映,正是文化自信的冬奥表达。

环境友好共生,运行时循环利用。“雪如意”的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场馆所在山谷的落差与形状都与竞赛需求高度契合;同时,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环境友好工法,并及时对周边山体植被进行保护和恢复。

绽放光芒、只争朝夕。像“雪如意”一样建设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的竞赛场馆还有许多。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冬奥筹办工作带来突如其来的挑战,但场馆建设没有停下脚步,实现了最早复工、全部复工。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们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昂扬精神,全面有序向前推进冬奥场馆建设。无数奋斗的身影,烙印在一个又一个骄人成果中。

一座座流光溢彩、令人赞叹的冬奥场馆,以“中国风”托起“奥运范”,正静待大幕开启。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2021年新年致辞中所说:“我们看到了中国伙伴和朋友的承诺和决心,全部冬奥(竞赛)场馆已为全世界最出色的冬季项目运动员做好了准备。”

“我们将全面兑现在申冬奥过程中的每一项承诺,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 这是中国的承诺,更是中国脚踏实地的行动。

相约冬奥!相约2022!

(策划 杜尚泽 薛原 撰文 宋静思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