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游CityWalk | 北京胡同里的文学大佬,让我笑到头掉2.0
还记得我们上次发布的《城市漫游citywalk——北京胡同里的文学大佬们》招募吗?活动前,本站旅游与城市漫游计划工作室联动发布了《北京胡同里的文学大佬,让我笑到头掉》条漫,吸引了不少爱好文学的人士报名,我们最终选择了两位文艺大学生和旅游达人刘笑嘉一起参与了这趟胡同之旅,听说黄桃罐子、方糖两位网友妹子的加入,摄影师手都端不稳了,也让屏幕前的我们感受到满满的青春力量呀!
作为本站全新呈现沉浸式城市生活类IP,换一个角度探索城市的奥秘,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拥抱生活的美好,当然我们的路线也是非同凡响,《城市漫游CityWalk》第一期,让我们一起看看她们都去了哪些地方吧!
第一站:凌叔华的“闺房”
民国文坛中,凌叔华是当之无愧的白富美小公举,祖父是广东巨富,父亲为政府要职,辜鸿铭为她讲古文和英语,康有为教她写字,慈禧太后御用画师缪素筠教画画。
凌叔华从小就接受了精英教育,对比之下,住在城南的“北漂青年”沈从文甚至可以写一篇鸡汤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小公主长大后,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才情相貌出众的北平名媛,在凌府花园中接待贵客、组织聚会。这些文坛聚会social,后来被冠以“大小姐的后花园”之名。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这里便是提到的民国时期著名才女凌叔华的宅院。1926年,凌叔华与先生陈西滢便是在这里举行了婚礼,这座后花园作为陪嫁成为凌叔华真正的家,北大教授和女小说家的喜结连理,在当时也是一段佳话。
这个博物馆里面还有一些老北京的物件,还能听到老北京的叫卖吆喝声,让你也能近距离感受到胡同里的历史~
第二站:茅盾的“北漂”之家
人们认识茅盾,往往通过“茅盾文学奖”的方式——这暗示了一个名垂青史的绝妙办法。茅盾原名沈德鸿,他认为人生处处充满矛盾,人的行为和心理时常会出现矛盾,因而起名“茅盾”。
事实上,他参与革命却中途收手离去的行为也说明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很到位,“沈德鸿本人是非常矛盾的”。沈德鸿使用“矛盾”笔名投稿,叶圣陶觉得这一看就是假名,于是在“矛”字上面加以“艹”,于是有了“茅盾”。但其实,茅盾的马甲还有很多,比如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也许茅盾很早就领悟了换马甲的好处:可以避免言辞思想矛盾带来的人设混乱问题。
茅盾先生的故居著的有两处,一处在北京,一处在乌镇。北京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茅盾1972年后居住的地方。和这一地区的许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仅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2006年7月恰是茅盾诞辰110周年,故居经过整修重新开放。
进入故居时,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展览。后院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还按照先生生前的样子布置。
茅盾解放后一直住在东四头条203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阳翰笙等为邻,1974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7年的岁月。
史铁生,几次渡劫成功免遭一死,却需要成年忍受病痛。他以生病为职业,副业为写作,笔下文章多为对生命的感悟和平实的欢愉。但在网上冲浪时代,你会突然发现史铁生是个金句王,文章中随便一个句话拎出来,都能成为个性签名或者朋友圈感言。比如,“ 爱情的根本愿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寻找一种自由的盟约”,“此岸一定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将会坍塌”,“爱情本来是一种心愿,不能到街上看看就说没有 ”等等。
史铁生和北京的联系经历其实并不愉快,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他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住在雍和宫,地坛就是他常去的花园。“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大抵就是史先生的地坛情怀吧。走在地坛中,也不经意会被这种“治愈系”给感染呢!
第四站:鲁迅在北京的“豪宅”
因为十二年高考语文教育的普及,鲁迅成为认知度颇高的上亚洲第一梗王,其文章经典桥段“闰土和猹”、“两棵枣树”、“藤野先生”以及“学医救不了秃头(误)”等是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老梗。鲁迅十分擅长怼人,生平也喜欢在实践中运用这一技能,因此说道民国文坛的任意一人,几乎都能和他扯上关系(几乎都被他怼过)。
不过除了周怼怼的形象,鲁迅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和宠妻宠孩的男人。他是民国时最爱下馆子的文人之一,还提倡大家aa制拼单。鲁迅最爱吃甜食,甜食中最喜玫瑰白糖伦教糕,这听起来有点少女心。在鲁迅和许广平的家书中,他很亲昵的写道,“广平兄,我是你的小白象呀”。他们的孩子出生后,他又给孩子写了一首摇篮曲: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小红,小象红。朋友来家里玩,他是一定要把孩子抱出来给大家看的,也不管海婴是不是在睡觉,非常有朋友圈晒娃狂魔的潜质。
坐落在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鲁迅故居,离白塔寺非常近。这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处寓所,是北京迄今保存最完整、唯一对外开放的鲁迅故居。从1924年5月25日到1926年8月26日,鲁迅在这里共居住两年又三个月。鲁迅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处故居,有北房(正房)三间,中间是起居室,东面鲁迅母亲卧室,西面是鲁迅原配夫人卧室。
可怜的鲁迅只能在客厅后面接了一间几平米的房子出来,作为卧室兼书房,俗称“老虎尾巴”;南房三间为会客室;东厢房是女工住处;西厢房是厨房。现在围绕着故居建造了鲁迅纪念馆,你可以在里面看到鲁迅先生的整段生平故事啦!
第五站:文艺青年都会约的前门
由于商贾捐献的木质栅栏格外大而得名,也只有地道北京人才能将这地名念的准确。而这座正阳门城楼,见证了这个最古老的商业中心区五百年间所经历的兴盛、衰落以及再复兴的全部过程。早在明朝弘治年间,北京城的居民已有了来大栅栏“打卡”购物的习惯,到了清末民初,诸多老字号如同仁堂、内联升等汇聚于此,而北京最早的电影院大观楼的落成则是让兴盛达到顶峰。来前门,不能忘了逛吃逛玩,如果你有兴趣,别忘了加入我们,一起继续出发,继续我们的城市漫游citywalk之旅!
诶,忘了说,都说搞笑担当了,那这些文艺青年都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一起来听听视频里大伙的吐槽吧——
北京胡同里的文学大佬,让我笑到头掉2.0(来源:本站)
想探索更多文学大佬的吐槽私生活,请前往“城市漫游计划”公众号(csmyjh01)关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