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避卷”瞄准东南亚,跨境投资、并购面临哪些新挑战?
在经济增长承压、国内竞争“内卷”、海外关税挑战加大的复杂环境下,探索以直接投资、跨境并购或境外上市的方式“走出去”,已经成为很多中资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现在国内市场‘内卷’严重。‘内卷’现象在很多行业都存在,汽车是一个突出行业。”致同咨询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主管合伙人武建勇近日表示,很多时候“内卷”是以零和的理念去参与市场竞争,以“踩踏”的方式去发展,给整个产业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他表示,现在出海“避卷”也成了一小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
“现在很多企业,包括我们的客户,都非常希望通过出海找到新的增长点,或者弥补之前在国内发展的短板,找到一些新的发展机遇。”致同全国国际服务线管理合伙人黄志斌认为,但走出去并不容易,特别是地缘政治风险影响之下,出海已经发生了很多明显变化。
比如投资目标国,逐渐从北美、欧洲等地转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出海行业,正在从批发零售、传统制造等领域,转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源设施,以及科技领域比较热门的行业。
为何是东南亚
近日英伟达CEO黄仁勋现身越南河内的消息引发投资界热议,东南亚也再次成为全球焦点。事实上,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也在快速增长,其中先进制造业是重要投资领域。
据致同审计合伙人路静茹介绍,近两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保持增长。“央企在出海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境外投资规模占比在40%左右。”她对第一财经表示。
2023年度,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478.5亿美元,同比增长0.9%;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30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对“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2.6%。
2024年1-10月,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358.7亿美元,同比增长9.7%;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58.3亿美元,增长10.6%,其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66.5亿美元,同比增长4.3%。
“全行业2023年和2024年,相比以前保持同比增长的态势,不过行业上发生了变化。”路静茹表示,2023年投资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制造等领域,2024年主要是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能源设施领域,以及科技领域比较热门的行业。
据致同昆明东南亚事业部合伙人杨希耘观察,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的趋势下,东南亚连续3年保持增长。同时,国际资本的堆积,也带来了东南亚高科技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战略升级和转型。
2023年东盟接受23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FDI流入量17%,这个比例超过了南美洲的15%和非洲的11%。
投资来源国非常地集中,前10大国家占到总投资额的80%。其中,美国投资最多,占总投资的1/3,日本和中国分别占到第2位和第3位。投资目标国也非常集中,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吸收了81%的投资。
“东南亚国家在四个方面亮点突出。”杨希耘表示,东南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枢纽。2023年制造业FDI流入东盟达500亿美元,东盟已经成为全球电子、半导体、汽车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前25大半导体企业均在东盟设有业务。
第二,东盟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基地。2020-2023年期间,东盟平均每年吸引270亿美元的和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投资,超过25%的已宣布的绿地项目资金流向该领域。在此期间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速度年均15%,超过全球平均11%的水平。
第三,东盟是世界中产阶级增长最快的地区。东南亚有6亿多人口,其中60%将在2030年达到中产收入水平,推动消费品、服务业和高端市场需求。
第四,东盟是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最高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30年,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将达1.1万亿美元。
行业方面,外国对东南亚的投资集中于五个大的行业,这五个大的行业占了总投资的86%,金融、高科技服务、专业研发等高附加值行业成为投资重点。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金融业,2023年度从上一年的610亿增长到920亿美元,增长52%。
“更值得关注的是,可再生能源领域成为投资新引擎,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电子、汽车、清洁能源产业链投资持续增长。”他分析称,可再生资源在东南亚的投资快速增长,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东南亚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关键材料的储量。比如做新能源电池主要的原料镍,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储量是在印尼和菲律宾。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2年数据,印尼一个国家的生产量就接近全球产量的一半。另外,泰国有丰富的锡、越南和老挝有丰富的稀土。
东南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光伏组件生产以及电动汽车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支持。
东南亚快速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如半导体,为电动汽车的生产提供了保障。“一辆传统汽车可能需要600多个半导体芯片,而一辆新能源汽车则会达到2000-3000个芯片。”他表示,新加坡的半导体产量占到全球的11%,马来西亚的半导体产量占到全球的7%。
此外,东南亚热带气候为光伏和风能发电提供了自然基础。
“可再生能源供应链是非常长的,从关键材料的开采、提炼以及到光伏组件生产,到电动汽车、电池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传输、销售,整个产业链对经济带动作用将会是非常巨大的,”杨希耘认为,这也是东南亚未来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投资、并购、上市,挑战重重
无论投资、并购、还是上市,中企出海都面临重重挑战。
“日益严峻的关税问题,也让中国企业出海发展更加迫切。”致同税务合伙人张莉表示,很多中国企业在计划投资东南亚,也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不过,在严格关税政策之下,简单的转口贸易一般很难满足关税征收时对“出口国”的认定,而是需要真正地深加工或者赋能,让产品真正是从东南亚国家出口。
同时,她认为,中企出海进行投资或者收购,就会形成跨境的供应链,一旦跨境,就涉及各个公司之间的交易、定价问题,需要通过对各实体进行功能定位、配置适当的资产及人员等税务安排,制订好集团全球转让定价规则,满足各个国家的海关和税务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以期达到优化供应链税务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路静茹看来,出海的另一个“痛点”在于如何管理好境外企业。
“以往的做法是向海外企业派驻董事长或财务总监,派驻高层管理团队,认为这样就可以管控得住。但是实践当中,真正运营的往往是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对于中企的境外经营理念和措施可能并没有办法很好地去落地。”她表示,现在大家开始意识到优化系统业务流程特别重要,从“人管”变成“制度管”,境外企业大都是遵守合约精神的,人说什么可能不听,但有制度就会去遵守。
当前跨境并购也是中企出海的重要形式。不过,据武建勇观察,2016年以来跨境并购在持续缩量。今年4季度情况在发生变化,中资海外并购呈现逐步回暖的态势。
“现在还在爬坡,海外并购能回到什么样的程度,关键是看明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他称。
武建勇认为,地缘政治已是跨境并购的主要影响因素。海外收购的目的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北美、欧洲地区收购量下降,“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等呈现明显上涨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跨境并购?他建议,一要选择熟悉的领域,合理规避风险;二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联合当地合作方共同收购,确保计划执行;三是关注并购价格,重视溢价风险;四是注重并购整合,实现协同效应。
“目前在国际并购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估值预期正在缩小,中资企业可以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找到合适的标的进行收购。”武建勇称。
从上市来看,中企境内上市数量同比减少,但赴美和赴港上市有一定增长。据致同上海审计合伙人于庆庆介绍,2023年全年共有47家中企成功登陆美股市场,其中36家通过IPO方式上市,其余11家通过SPAC方式上市,2024年截至现在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家数达到54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上升显著。
她表示,2023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监管新规以来,从递交上市申请的企业来看,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建筑、消费服务、金融服务、广告营销、电子产品制造以及保险服务等多个领域,显示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一个多元化趋势。
“从目前来看,在监管的引导下,尤其是从今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数据来看,应该说热度慢慢在恢复,因为中国毕竟有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中国企业非常有活力,对国际市场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于庆庆告诉第一财经,从数据来看,美股的热度在逐渐恢复,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信心也在逐步恢复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