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按「赞」,脸书会让你按「烂」吗?

▲当社群媒体愈来愈占领生活,也就愈来愈多人觉得「赞」有些「词穷」,无法表达我们对他人贴文的复杂感受。(图/路透社

文/游梓

自从脸书在2009年9月对使用者开放了「like」或是「赞」的按钮以来,这项功能立刻成为广大脸书使用者的最爱。对他人的贴文和分享「按赞」成为脸书文化的核心。那只竖起大拇指的手,也自此与脸书的品牌形象密不可分。脸书显然也对此自豪,否则他们不会把那个「赞」的手势直接放在总部门口

确实,根据「全球网路索引」(GlobalWebIndex)网站调查,「按赞」是受访者在脸书和所有社交媒体上最常做的事。对很多人而言,每天按赞求赞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当社群媒体愈来愈占领生活,也就愈来愈多人觉得「赞」有些「词穷」,无法表达我们对他人贴文的复杂感受。虽然可以用文字发表评论,但总不如按一下来得方便,于是要求脸书「增加词汇」的呼声四起。

终于,在2016年2月,脸书宣布对全球开放「表情反应」。这所谓「表情反应」(reactions)涵盖了6个表情符号选择,除了原本的「赞」(like),再加上了爱(love)、哈(ha-ha)、哇(wow)、哭(sad)与怒(angry)。但还有一个不少人希望加入的按钮缺席了—那就是「dislike」或是「烂」。

脸书使用者希望加入「烂」的呼声一直不断,根据网路媒体YouGov Omnibus对脸书用户的一项调查,有高达38%希望放入「Dislike」按钮,比希望放入表情反应的还多。但脸书对于让使用者按「烂」始终非常保留。

例如,脸书产品设计总监提安(Geoff Teahan)在部落撰文表示,「人们在沟通时需要更复杂和丰富的选择」、「只靠二元的赞与烂无法适当表达我们真实人生中对许多事情的反应」。脸书创办人祖克柏在2014年底的直播问答中说得更直接:「我们不认为这是好事,我们不做这个。」

▲脸书创办人马克祖克柏在去年9月公开表示「烂」的按钮已在测试中,但只给「Messenger」使用。(Photo by Robert Scoble/flicker)

但或许是呼声太高,祖克柏在去年9月公开表示「烂」的按钮已在测试中,今年稍早脸书在「Messenger」应用中则放入了可以对对方讯息送出表情反应的功能,除了「表情反应」中原有的「爱」、「哈」、「哇」、「哭」、「怒」和「赞」,千呼万唤的那个拇指向下的「烂」终于来了。

脸书显然认为这个「烂」非同小可,所以非常谨慎,只给「Messenger」使用,这代表使用者只能对「私讯」说「烂」,不能对「贴文」说「烂」。「烂」终于现身,还是被脸书老大哥锁在小巷子里,不让「烂」到脸书的大街上畅行无阻。

其实,YouTube早就有了「dislike」(YouTube翻译为「不喜欢」),似乎没引起多大注意(虽然网路上也有人呼吁把Youtube的「dislike」消灭),为何脸书要把「烂」视为毒蛇猛兽?

简单地说,脸书不开放对贴文按「烂」,是一种「宏观调控」,避免脸书互动的「负能量」过高。只能按「赞」不能按「烂」,等于是无数倍放大了「赞」的声量。脸书上各种仇恨、伤害与暴力内容充斥,早已让脸书应接不暇,例如最近英国《卫报》透过脸书内部资料批评脸书在「治理」脸书环境的标准混乱而不一致。如果再多个「烂」,就得冒着脸书从「赞来赞去」变成「烂来烂去」的风险。况且YouTube是视频分享为主、社交为辅,在脸书这个以社交关系为主的空间,「烂来烂去」的冲击将会更大。

加入「烂」的支持者不同意这一点,他们认为脸书过于鼓励「同温层」沟通,甚至成为「自恋者」的温床。有个「烂」正好可以协助使用者面对现实,网路上就是有人会不同意你,无论用「过滤气泡」还是「只准按赞」消除杂音,都不是健康现象。

我也同意「烂」不值得大惊小怪,就像参加辩论比赛,有正方就有反方,能接受不同看法、容忍异见才是民主常态。但如果加入「烂」的按钮,会不会因为按「烂」轻而易举、太过容易,结果来的并不是要与你批评讨论、切磋指教的反方,而是个要来霸凌攻击、破坏沟通的「乱方」?脸书作为平台管理者,其担忧也有一定道理

在这场是否放入「dislike」或「烂」的辩论中,有一点是不同立场者的共识—只靠按个按钮,肯定无法呈现复杂而深入的沟通。随便按「烂」固然是风险,随便按「赞」何尝不是呢?如果有一天脸书不再「宏观调控」,给了我们「烂」的按钮,使用者要学习是不要太过看重这个简单的「烂」;当然,更困难的一门功课是,要学会不要太过看重那些简单的「赞」。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游梓翔,世新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本文经《立报》同意授权转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