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 正确应对“秋老虎”!
诗歌典籍里的节气
处暑——最美人间处暑秋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但处暑过后仍可能会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人们常说的“秋老虎”一般就发生在处暑前后。
今日处暑,秋意渐浓。桂花笼月,袖染庭香。夏去秋来清风至,岁月静好多安宁。愿处暑之后,凉秋即来,清风在路上,美好在心上。送夏迎秋,愿君安好。
处暑传统习俗
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例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等,多和庆祝丰收或迎秋祭祖有关。
祭祖迎秋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吃鸭子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
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 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养生顺四时而变
处暑节气到来,人的饮食、运动习惯等都要调整。
生活起居
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小时。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的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处暑后天气日益干燥,主动饮水非常重要,要多次少量饮水。同时,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是润燥的重要环节。
运动锻炼
处暑时节秋高气爽,空气新鲜,户外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养生方法,推荐户外散步,不仅可以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促进气血运行,还能加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并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但处暑后紫外线辐射指数仍较高,应注意防晒。
饮食调养
处暑时天气较干燥,宜多食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蜂蜜。蜂蜜中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还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多种维生素、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银耳也是养阴润肺的佳品,中医学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清热、养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 、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等病症。此外,还可多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鸭肉、莲藕、甘蔗等食物。
精神调养
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浓,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
防病不可大意
“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属短期回热天气,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民间称这段时间为“秋老虎”。气温虽高,但是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相差不会太高。处暑是一个凉热交替的季节,人体需要不断调节适应,若调节不当则容易生病。
适当增减衣物,不可过于“秋冻”
处暑之后,气温逐渐降低,不过早添衣可使人体的抗冷功能得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但 “秋冻”也应有度,既要坚持“秋冻”,又要确保不因受寒而伤身 。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或气候较暖和的中午,可以适当少穿衣服;一旦气温急剧下降或早晚气温非常低,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外,“秋冻”还应因人而异,一些不适宜“秋冻”的疾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病、骨关节病、支气管炎等患者,应及时添衣。寒冷、潮湿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滑膜反应增加,从而使骨关节病症加重,因此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患者应从立秋开始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温差变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处暑节气昼夜温差很大,气温不稳定,要注意强身防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欠佳,对环境温度耐受性差,受到这样的冷热刺激后,全身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可使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的发病率升高。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 注重保暖,及时根据天气温度增减衣物;其次要 加强锻炼,预防感冒,建议在天气转凉时 接种流感疫苗;还应合理服药,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天气转凉后要及时复诊,适当增加服药剂量,切不要盲目轻易停药和减药,如高血压患者,要进行血压监测,按需调整药物。
来源 | 起点新闻
编辑 | 黄天姣 严梦飞(实习)
校审 | 呼胤 康宝廷
终审 | 丰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