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反覆發威當心中暑來報到!中暑分兩類,治療、預防一次看

近来秋老虎反复发威,气温仍相当高。若一直暴露在炎热环境下,没有适时补充水分,小心身体核心温度过高。 图/freepik

口干舌燥、肩颈僵硬、头晕、倦怠...这些都是常见中暑症状

近来秋老虎反复发威,气温仍相当高。若一直暴露在炎热环境下,没有适时补充水分,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身体发热,喝水不容易解渴,渐渐开始肩颈僵硬、头晕、头痛、倦怠等身体核心温度过高的征兆。若不及时处理,例如移动至阴凉处、补充电解质与水分,就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抽筋、神智不清等热衰竭症状。

另外因为冷气的出现,开始有所谓的「冷气病」出现,意指长时间待在冷气房或是大热天进出冷气房,所引发的一系列不适,包括肩颈僵硬、头晕、头痛、鼻咽不适、胸闷等类似感冒症状,此外也可能诱发反胃、倦怠、水肿等症状,主要是身体的水分、热量无法借由排汗散失,造成外寒、内热的「烧腹内」症候。

两种类型中暑治疗方式大不同

中医将中暑分成阴阳两种类型,恰好「阳暑」对应一般中暑、「阴暑」对应冷气病。

图/马光医疗网

「阳暑」常见于炎热环境下工作或活动,造成头晕、头痛、肩颈僵硬、身热、想吐、口干舌燥等,可以先适度补充水分与电解质,中医则常用膀胱经拔罐、刮痧等散热手法,亦可服用「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等方剂来清除体内热气。

「阴暑」即冷气病,会有不易流汗但稍微发热、身体非常疲倦、头晕、沉重感、恶心、食欲不振,亦须补充温开水,平时若多在冷气房工作,回到家可以泡脚,水温约40度,大概泡温泉的温度,水深过脚踝,浸泡5至10分钟即可,帮助核心温度上升与排汗散热。中医常用「新加香薷饮」来开毛孔、祛除身体表面寒气、调理脾胃与排除体内湿热。

若要预防中暑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方法外,中医会使用「生脉饮」来预防中暑的发生,方中有麦门冬、五味子、人参(常换成党参避免过度温燥),详细药材比例可以咨询中医师,因应个人体质不同会有不一样的比例,但都可以煮成茶饮饮用,帮助身体平衡核心温度及滋阴润燥补气。

平时多喝水预防中暑

中暑的高危险群,如: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者,这些人都需要适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尤其在流汗多的状态下,电解质更需要多补充,但尽量避免冷饮,因为冰冷饮料会快速降低核心温度,造成气管或肠胃收缩,引发反胃与咳嗽,就是台语讲的「煞到」。

正常成年人仍需要注意一天摄取的水分量是否达标,估算量为体重乘以30,例如体重70公斤,则一天建议水量为70*30=2100c.c,大量运动或劳作流汗就需要更多。

留意室内外温差、适时降温远离冷气病

若要预防冷气病的发生,须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能过大,也就是冷气不能开太冷,最适宜的温度差为5度以内,另外也需保持室内湿度在60%左右,避免口腔、鼻腔及眼睛干燥,可在冷气下摆放一杯水维持湿度。

但如果是上班族无法调整冷气温度该怎么办呢?此时应该在大厅或阴凉处稍等身体降温再入内,就可避免太大的温度差,如果要从冷气房走到炎热的户外,也需比照办理。

若需要长时间待在冷气房,可穿着薄外套或帽子,适度保暖与保护头部肩颈,避免冷气直吹,也需要时常补充温开水或热水,维持身体核心温度与保湿。

图/马光医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