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阳暑」、「阴暑」两者大不同

热门话题

端午节过后,台湾正式进入炎热高温的夏季。面对中暑等热伤害威胁,除了多休息与补充水分,部立台北医院中医科医师蓝士凯分享补气提神的「生脉饮」,在家或办公室都能轻松DIY,并以中医观点分辨「阴暑」和「阳暑」。

中医认为中暑分为「阳暑」与「阴暑」。蓝士凯表示,阳暑是因长时间在高温、通风不良、且湿度高的环境下活动,即使流了很多汗,也无法排出身体多余的热的状况,产生多汗、口渴、头晕、头痛、倦怠等症状,可以用刮痧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体内热气排出,解除阳暑症状。

而阴暑是指「寒邪闭塞体表」,这一族群多数时间待在冷气房、经常进出室内外,或吃太多冰饮,「无汗」是最大特征,体内有热气却流不出汗。蓝士凯说,中阴暑者不建议刮痧,反而要饮用有姜片的茶汤,使身体加速发汗,才能解除不适。

想预防中暑、解除疲劳,蓝士凯分享补气提神的「生脉饮」,准备参须(粉光参)3钱、麦门冬3钱、五味子10颗,放入500到1000毫升的水中,煮开即可饮用,可多次回冲直至无味,帮助疏通气血。

另外,中医的「三伏贴」可冬病夏治。蓝士凯说,在大热天以热性药贴敷合适穴位来畅通经络,尤其对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如过敏、慢性疾病等,以畅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6月至8月是最适合进行三伏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