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砖头”到“补人头” 各地楼市“花样”补贴加速去库存
补贴契税、补贴人才购房、团购优惠、拆迁安置补贴……近期,各地“花样”购房补贴不断登场。
无论是市级政府对购房者进行补贴,还是区级政府推出有针对性的补贴方式,甚至个别房企补贴契税,最终目的是促进购房消费,激发市场活力,加速去库存。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放开核心城市限制性政策是需求端优化的重要方向外,各地有望加大居民购房补贴,政策或从“补砖头”转向“补人头”。
“花样”购房补贴频出,最高优惠额达总房款20%
多地“购房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8月12日,江西省南昌市发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涵盖青年人才、家庭购房及团购补贴等多项措施。其中明确,符合条件的购房者可享受100元/平方米的补贴。此外,二孩及以上家庭购房同样享受100元/平方米补贴,且可与青年人才补贴叠加。在一定条件下,团购补贴同样可享受100元/平方米补贴。
而从补贴力度来看,要数江西省九江市最为突出。8月6日,九江市住建局发布中心城区购房优惠券实施细则,自8月15日开始发放1000张购房优惠券,优惠金额为所购总房款的10%(其中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各承担5%)。
为防止有人钻补贴的空子,九江市住建局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方案,包括购房优惠券不能用于缴纳定金、首付款。活动期间申请退房重签或者换房的,之前领取的购房优惠券作废;如果优惠券所抵购房款已经拨付至相应开发企业,该房屋不得办理撤销网签。撤销该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的,开发企业必须先退还已拨付的财政补贴。
像九江这样的补贴力度在山东省胶州市也曾出现。6月,胶州市推出团购优惠、购房补贴、房票安置政策等政策。不仅购房保障年度最低价,而且政府将为购房群众争取半年内网签价格最低基础上再下调5%-10%的优惠,并允许团购人员首付款按50%缴纳,剩余款项可缓交1-2年。
上述胶州市政策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对此,中指研究院第一大区总经理薛建行认为,该市多项激励政策的组合拳,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细化宽松,针对征迁安置、短期购房、企业职工以及人才购房等对象群体进一步给予权益保障与定向补贴,是通过更多渠道刺激购房需求、加快库存去化。
除此之外,3月份,山东省日照市的补贴力度也较大,对辖区内农村转移人口进城购买首套商品住房给予购房优惠券补贴,补贴数额为购房款总额的20%,购买现房并直接办证的,补贴额度可用于抵顶首付款的50%。
相比之下,安徽省合肥市的补贴更具有普惠性。5月15日,合肥市购买商品房的给予总房价1%的补贴;二孩及以上家庭给予总房价1.5%的补贴;新市民、进城农民、城市公共服务人员给予总房价2%的补贴;新购买新建车位的,给予车位总价款3%的购置补贴等,以上补贴单套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业内:未来有望加大居民购房补贴力度
除了市级政府下文对购房者进行补贴之外,各个城市的区级政府也在不断推出有针对性的补贴方式,甚至个别房企为了去库存也在补贴契税。
8月8日,杭州市在萧山区部分区域范围内发放购房消费券。使用范围包括在领取购房消费券的一个月内购买140平方米(含14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宅,可使用每套3万元的购房消费券。而且当地政府鼓励房企对团购5套及以上的商品住宅,给予优惠。
另外,长沙市望城区提出,自7月31日至12月31日,拆迁群众购买商品房网签合同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下(含90平方米) 的,由区人民政府每套奖励1万元;网签合同面积为144平方米以上的每套奖励2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房企也加入补贴的行列。比如日前长沙城发恒伟置业推出安居契税补贴活动。对购房者购买首套房补贴契税的100%,二套房补贴契税的70%。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花式”购房补贴的目的很明确,可以减轻购房者负担,鼓励住房消费。而且有的优惠力度较大,购房者可以真正享受到实惠。
在中指研究院统计的房地产政策中,购房补贴成为地方去库存的重点政策之一。事实上,今年以来,多地启动购房补贴,补贴方式主要包括按套或面积一次性补贴、一次性或分期拨付契税补贴、发放消费券补贴、人才购房补贴、对购房总价进行一定比例补贴等。
比如,上海青浦区指出毕业三年内青年人才在青浦就业、创业的,符合条件者可获总额最高5万元租房补贴;35周岁及以下优秀硕士和45周岁及以下优秀博士,可获最高50万元购房补贴;苏州实施购房契税补贴,对购买商品住房的给予50%契税补贴;石家庄对购买商品住房建筑面积大于144平方米,补贴1.5万元/套。此外,南通、滁州市凤阳县等地对自愿放弃宅基地并进城购房的人群发放购房补贴。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认为,从政策趋势上看,在需求端,除了放开核心城市限制性政策是优化的重要方向外,各地有望加大居民购房补贴,政策或从“补砖头”转向“补人头”。
对于8月份购房政策,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购房政策无疑将继续宽松,对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增强购房能力等带来积极作用。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