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常补过头!温补、凉补一次搞懂

药膳有分温补、凉补之分,进补应依据「寒者温之,热者凉之」的基本原则。(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今年的秋意似乎来得特别快,刚过中秋,接连着几道阴雨锋面加上台风,凉凉的秋风带着绵绵细雨,感觉又到了可以进补的时节。台湾人的饮食习惯,一年四季都很喜欢进补,不论是温补、热补、平补、凉补,连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也喜欢没事就喝个鸡精、吃药膳火锅、四物鸡等,好像吃这些补类食物,就可以瞬间补充体力、强健体魄。

更不用说,只要天气稍微一凉,姜母鸭、羊肉炉、麻油鸡等店家几乎一位难求。但是,进补并非人人适合,中医师临床观察发现,台湾时时刻刻都有民众补错或者补过头,到底应该要怎样进补,才能让身体真正获得健康,让五脏六腑获得平衡状态?

没事别乱补,当心越补越大洞

常听人说药膳有分温补、凉补,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温补,哪些人又适合凉补?中医师辛重毅表示,药膳进补应该依据「寒者温之,热者凉之」的基本原则,有虚、寒现象的人,才需要温之、补之。有热象的人,则应该予以清热或平补凉补,例如舌边有齿痕、容易疲倦、脸色苍白、手脚冰冷、说话有气无力的人,大多属于气虚体质;起身容易头晕、脸色萎黄、偶尔心悸、经血稀薄而量少的人,大多属于血虚体质,或者是刚刚小产或生产完需要坐月子的妇女,就可以选用温暖的食材和温性的药材,以温补的方式进补,不过,太燥热的药材还是尽量少用。

辛重毅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食用温补的药膳,例如体质比较燥热的人就不适合,平常容易口干舌燥、便秘、失眠的人,多是属于实热或者阴虚燥热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再吃温补的药膳,无异是火上浇油,会让身体燥热情形更加严重。

此外,有代谢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过敏性皮肤炎、痛风等患者,都不建议食用温补药膳;有高血压,中风病史的人,也尽量不适合温补,以免造成气血上冲,血压升高;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进补时尽量少吃温躁的补品,否则容易导致排血量增加、延长生理周期。

正确食补,补健康也补平衡

辛重毅表示,进补在中医是一种阴阳平衡的概念,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以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就是针对自己身体的需求,来摄食需要的营养成分,改善身体亚健康的状况。

例如一样是所谓燥热体质,体型壮硕有实热的人,比较需要一些凉性的清热食材或药材,例如西瓜皮可以治疗热晕眩症等;但如果是更年期阴虚造成的虚热,通常也会并有皮肤、眼睛或口腔干燥的现象,此时就需要同时滋阴并清热,再加上润燥,才会有效果,如果是阴虚导致的燥热,清热太过的话,有可能造成虚热加重的反效果。

现代人的营养其实都已经很充足了,只要平常饮食选择新鲜、抗氧化、高纤的食材,并不需要特别进补,偶尔觉得身体比较虚弱的话,可以用1~3钱补气的平价药材,例如黄耆、党参或茯苓,再搭配山药、鸡肉或鱼肉等食材,就可以达到不错的补气效果。

如果是更年期或身体有干燥等虚热现象的人,则可以酌加1茶匙枸杞、1钱麦门冬,容易出汗的人,可以再加一点五味子,产后或血虚的人,则可以加一点当归和熟地。

至于十全大补药炖排骨或姜母鸭等热性药膳,比较适合在寒流来袭的时候,偶尔吃一顿暖暖身子,并不适合经常食用。

进补前,听听身体的声音

补不见得都好,辛重毅说明,如果违反「寒者温之,热者凉之」的进补基本原则,虚冷需要温补者,却给予凉补的方式,会出现更加倦怠、手脚更冰冷、腹部胀满,甚至是腹泻的症状。若是有实热需要凉补者,却以温补调养,则会出现口干舌燥、失眠、火气大、嘴破等症状;而有高血压者,则容易肝火旺盛、血压升高,甚至会增加中风的机率,有皮肤过敏或身体有发炎者,症状也可能会更加严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