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保护陶质文物「绚丽面目」 加湿文物用点涂+注射上色

观众在展览上参观汉代「四层彩绘陶仓楼」。(图/新华社

本报讯

如何留存陶质彩绘文物上的色彩纹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文物修复和色彩加固上想出了好办法。「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日前在位于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行,科技让埋藏于地下千百年的陶质彩绘文物留住了最初的「颜值」。「许多在博物馆展出的陶器陶俑看上去灰头土脸,但它们最初其实都带有彩色的纹饰或图案。这些彩绘陶器受环境变化、微生物损害、可溶盐等因素影响,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陶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历史资讯的重要载体。而陶质彩绘文物的彩绘部分更是此类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集中体现。陶质文物上的色彩留存是文物保护中的一大难题。一些陶质彩绘文物因时间空气、环境、温湿度等因素,造成生漆老化、彩绘空鼓、起翘、剥落,并最终失去了颜色。作为守卫秦始皇帝陵的「地下军阵」,兵马俑一经发现便举世瞩目,然而观众今天看到的灰黑色陶俑并非他们原来的颜色。「在发掘之初由于彩绘保护技术还不成熟,许多带有彩绘的兵马俑,在出土后仅几分钟身上的色彩就脱落了。」夏寅说。与一般彩绘不同,秦代工匠先在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再上色。兵马俑出土后,由于湿度温度的变化,陶俑表现的生漆层迅速失水,带着彩绘颜料成片掉下。在经过上百次试验后,科研人员找到了稳定生漆层的办法,色彩得以保存,并且能够将剥落并混在土中的颜色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再贴回到兵马俑身上。夏寅说:「彩绘的加固要从文物的考古现场开始,贯穿到整个清理、修复、保护各个环节。针对彩绘漆层起翘脱落的现象,我们用物理加湿增加文物出土现场的湿度,并依据彩绘的留存状况,用点涂、注射、喷涂浸渍等不同方式,以化学试剂增加漆层的稳定性。」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对秦兵马俑彩绘保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陶质彩绘文物的规范标准化保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山东青州市博物馆、河南焦作市博物馆、陕西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等合作,有效地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陶质彩绘文物。在「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中,一座完整的彩绘陶仓楼建筑模型就采用了这些保护方法。这座发现于河南焦作的陶仓楼为多层建筑,楼体的不同部位仍留存着红色紫色黄色等绚丽夺目的图案,背粮佣人裤脚的红色装饰公鸡头顶鸡冠色彩均栩栩如生。在文物考古现场,一小片起翘的彩绘、一块脱落的木炭,都隐藏着丰富的文物出土资讯。将这些考古发掘现场脆弱的文物遗迹完整安全地提取到实验室,进行永久性保护,是文物保护研究的难点之一。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工作者用薄荷醇及其衍生物作为临时加固材料,对文物资讯进行现场加固和提取,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遗迹出土的形貌和资讯。这一技术已推广应用于中国多处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的提取和保护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说:「这些科研及保护成果已经有效地保护了大批珍贵的陶质彩绘文物,一些彩绘陶质文物的色彩,从出土后仅能留存几分钟,延长到了至少保持10年以上,让人们能看到文物真正的风采。但一些文物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会逐渐变淡,这也是未来文物保护技术还需要继续提升的方向。」(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