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大学独拿「226.4亿经费」! 台大40亿连1/5都没有

教育是良心事业,但也很需要钱。(图/记者周宸亘摄)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少子化让教育经营越来越困难,「低薪环境」的循环也让大学不敢涨学费,但普遍待遇国外差,也让学校师资设备无法多元进步,跟隔壁的中国大陆一比,第一学府台大一年40亿的经费,只跟对岸排名第36的兰州大学一样,也让高教圈哀叹「教育真的是用钱堆出来的啊!」 大陆在1999年展开「985工程计划」,跟台湾的「顶尖大学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观察经费支出光是2016年一年,拿到最多经费的北京清华大学就有50.79亿元人民币(约台币226.46亿元),直接占去「全台湾5年5百亿顶大计划的一半经费」;台大只跟大陆排名第36的兰州大学一样,一年顶多40亿台币。

▲经费最多的北京清华大学,一年就独拿266.46亿台币。(图/翻摄Google地图)面对学生诉求「反对教育商品化」,学校年年冻涨学费,但台湾的教授待遇已经不高,人才外流严重、更不用说追求国际化一定要有的「外国学者交流」,许多大学都感叹「学生都说老板香蕉只请得起猴子老师也是这样啊!」教育部虽然提出公费留学、签约姐妹校,甚至鼓励老师在校内开「研究服务公司」帮自己赚外快,却也被质疑「压榨研究生劳力」。李家同日前接受电台采访时,也提到「台湾面对高教缺乏『细水长流』的勇气」,高等教育应该走精致化,把经费集中用在刀口上,不是弄成人有奖,搞得大家一起「均贫」;现在政府鼓励教授做人工智慧、大数据,为了拿到经费去做这些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点,这样做学术会好吗?」

淡江大学抗议校方为了节省经费,不顾兼任教师权益。(图/翻摄淡江学生声援兼任教师行动小组脸书私校的经营也很艰难,在没有那么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每年的盈余不断减少,但迫于学生压力又不敢涨学费,只能透过调整教师编制、课程因应,但又被教师抗议工作权问题;学校私下叫苦,教育的确不是「商品」,所以没办法找额外的营利管道,除了涨学费还有什么办法支撑? 台大教务长鸿基今年初也曾表示,如果要办国际学程,或是全英语授课、其他深耕交流计划,都是「成本」,无论聘请国内名师、国外名师、让学生有机会国际交流,都需要大量的经费,「不使用者付费怎么进行?」要让教授专心研究、创新教学,也要给人看得见、吃得到的薪水,不然怎么有动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