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首艘大学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 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
大陆首艘大学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图为中山大学极地号抵达母港。(广州中山大学提供)
大陆首艘大学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图为破冰试航。(广州中山大学提供)
大陆首艘大学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图为破冰试航。(广州中山大学提供)
澎湃新闻4 日报导,大陆大学首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任务,3日上午10时抵达广州母港广州码头。广州中山大学指出,本航次是「中山大学极地」号经过科考船改造之后,在海冰地区的首秀,成功验证了极地号低温航行、破冰、船载科考设备、冰区科考保障等能力,成为中方大专院校首艘、大陆国内第三艘具备极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
极地号1月17日从广州出发,穿越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四大海区,单程1500海里,检验了极地号长距离航行和运行性能,途中经历狂风巨浪,1月24日在成山头海域遭遇4.5米巨浪,于1月25日凌晨抵达渤海辽东湾冰区。
本航次恰逢今冬最强的北极寒潮,中国大陆大部地区显著降温,渤海海冰面积大幅增加创近年新高,空气温度也达到了将近摄氏零下20度。极度严寒和严重冰情为极地号提供了类极地试验环境。
「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内海,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有冰海域,我们选择在渤海地区试航就是为了检验极地号的破冰能力以及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工况。结合渤海湾的气候特点和精准的短期天气预报,经过综合研判,我们最终选定1月17日起航出发,赶渤海湾最低温且海冰最重的时间段开展试航。」本航次首席科学家程晓教授介绍。
1月24日的巨浪和暴风雪,叠加着低温,让极地号外表冻上了厚厚一层冰,好似披上了银色铠甲。在卫星影像的指引下,极地号向着海冰最重的海区进发。辽东湾的海冰在船艏的碾压下发出清脆的破碎声,极地号在北国海疆画上一道道靓丽的弧线,极为震撼。
1月25日,渤海辽东湾海冰面积超1万平方公里,外缘线达56海里,最大冰厚超过35公分,许多船只被冻在突如其来的海冰里动弹不得,而这对于最大破冰能力可达2.2米的极地号来说正是试验的好时机。科考队员根据卫星影像的指引,身披银甲的极地号往海冰最严重的冰区进发。
极地号冰区试航中,为了获取海冰和大气环境资讯,多套船载观测设备还对海冰范围、厚度、冰面温度、大气压、风速风向、湿度、能见度等做了同步观测。
中山大学介绍,此次渤海试航不仅测试了极地号的性能和设备的工作性能,更锻炼了一支适应冰区作业的船员和科考人员队伍,为极地号正式加入中方极地科考船行列做了充分准备。
未来极地号将以专题科考和海上课堂的形式开展航次,更有针对性地满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极地科考和人才培养需求。
极地号入列中国大陆极地科考船后,除了为中国大陆极地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进入极地的工作机会外,主要定位是面向大专院校的极地公共科教平台。中山大学牵头成立大陆教育部「中国高校极地研究联盟」,目前参与极地科教任务设计和建设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已经有十余家,包括北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和中国海洋大学等著名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渤海试航航次已有部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在船开展实验。
中山大学指出,该校致力于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近年来在珠海加紧部署大海洋学科群,并且先后打造了「中山大学」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和「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多用途船两条科考船。「中山大学」号是目前中国大陆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但该船仅有抗冰而无破冰能力,无法独立完成冰区的科学观测和调查作业。极地号具有较高的破冰等级,可以在南北极的海冰区进行自由航行和驻泊观测。这两艘船的观测作业范围交叉互补,可形成覆盖深海-极地全域的大洋科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