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生壓力最大!疫後大專學生更憂鬱 專家揭可能原因

新冠疫情后,大专学生有忧郁倾向的比例达25.5%,相较疫情前增加约9个百分点。示意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咨商心理师公会全联会今日公布「112年大专学生压力调查研究报告」,结果发现大专学生有忧郁倾向的比例相较疫情前增加约9个百分点。对此,专家认为可能的原因包含技能被AI取代,因此对未来感到困惑,以及疫情期间学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导致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112年大专学生压力调查研究报告针对全国北、中、南、东大专学生总共1635人进行压力调查,发现新冠疫情后,大专学生有忧郁倾向的比例达25.5%,相较疫情前增加约9个百分点。其中,压力前三大族群分别为大三、大四及大一学生,而造成学生忧郁的压力来源包括未来规画、家庭、经济、课业及人际关系等等。

对此,文化大学学生咨商中心主任林玉琪指出,现场确实有发现大三学生压力比较大的状况,这个阶段是大学的下半场,学生开始要考虑到未来的工作,且近年AI蔚为风潮,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努力学的技能开始能被AI取代,也就会对未来的去向感到困惑。

从事心理咨商工作30多年的台师大心田咨商所咨商师樊雪春也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像20年前,能确定毕业后就有工作,所以大三、大四学生的焦虑值非常高。且大学文凭的「含金量」正逐渐下降,就读大学的大笔花费可能助长学生面临经济现实的压力,更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除此之外,疫情期间学生因线上课程几乎都没有到学校,缺乏与朋友之间的联系,学生回到校园后,林玉琪也在咨商中心处理到一些人际关系的问题。樊雪春表示,疫情的隔离降低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缺乏人与人面对面带来的亲密感,会助长学生的焦虑和压力。

对于面临压力的学生,林玉琪表示,台湾学生普遍自我要求很高,觉得自己都做不到,要不就是很努力、要不就是放弃自己。她建议学生好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状态与优缺点,学习用相对持平的眼光自我检视。

樊雪春建议大学教师不要用全面采用线上课程,增加学生能线下互动交流的机会,尤其线下课程特别的地方,「是学生下课后可以一起去吃饭」。另外,她也希望大专校院增加学生工作实习的机会,以免学生投资了4年却发现学非所用。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教育部表示,考量学生问题日益多元且复杂,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辅导需求增加,除了调整辅导人员的编制外,也透过补助课程教学及活动参与等方式,协助学生觉察自身状态,例如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校园心理健康活动、自杀防治守门人培训、提升专业知能活动以及精神科医师驻校咨询钟点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