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詐儀表板」掀潘朵拉之盒

刑事局透过视觉化的图表让民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全国与各县市每日及每月民众被骗状况。图/截取自打诈仪表板

内政部推动的「打诈仪表板」,实际上是对政府多年来治安数据造假的一次公开宣判。过去,官方公布的数据如同一层粉饰太平的面纱,隐藏了犯罪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现今透过打诈仪表板,我们看到了诈骗犯罪的真实面貌,让人震惊,也让人愤怒。这不仅是数据显示的问题,更是过去那些选择视而不见的官僚们是否应承担行政责任的严肃问题。

打诈仪表板揭示了台湾诈骗犯罪的恐怖规模。在过去的统计数据中,政府一直使用过于简化的「刑案纪录表」向社会展示治安状况,这让人质疑其诚信。单是今年七月的诈骗财损金额就达到一一○亿,而整个去年的官方数据仅显示全年八十九亿元的损失。

这种悬殊对比,无疑是对公众的长期蒙蔽与欺瞒。如果不是此次内政部曝光真实数据,民众恐仍活在假象中,误以为政府打诈成效卓着,实际上诈骗犯罪早已渗透民生经济,甚至威胁到国家整体财政的稳定。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数据虚假问题是政府治理模式中的系统性病灶。过去官员不愿正视诈骗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何在?是否是维护政绩的手段,抑或是在应对犯罪问题上的怠惰?为何需要这么多年才能让真实数据见光?这种长期的忽视不仅导致问题累积,更加深社会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质疑。打诈仪表板虽让真相浮出水面,但是否足以撼动长期以来的政治文化惯性,仍是未知数。

过往政府打诈行动过于表面化,缺乏实质的制度改革与预防机制。在数据美化的背后,是政府对诈骗犯罪的消极作为与应对不力。在长期忽略问题的情况下,诈骗组织不断壮大,并将诈骗产业链国际化。政府多次宣称成立打诈国家队却未见具体成效,反沦为形式上的自我标榜。此次公布的数据揭露了台湾在诈骗犯罪防治上的空白与无力,甚至可以说,多年的努力只不过是装饰门面的数字游戏。

那么,该如何回应这场治理上的「数据泡沫」?单靠公布打诈仪表板绝非终点。政府必须认清,数据透明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后续如何进行政策修正与法律改革。从战术角度提高犯罪成本、刑罚力度等手段,到战略格局以建构民众数位安全素养教育扎根。这些都是要立即推动的举措,而非仅依赖数据更新换取一时的公众支持。数据显示问题,却只有实际行动才能根治问题。

此外,金融监管的漏洞与执法机构的无力,助长了诈骗犯罪的猖獗。在面对跨国诈骗集团时,现行法律与执法机制的反应速度,远不及犯罪分子的洗钱速度,这也导致了被害人无法挽回损失。金融机构须与司法系统更紧密合作,赋予警检更大权限拦截可疑资金流,才能有效打击这种犯罪行为。再者,政府不仅要正视问题,更要有面对过去数据粉饰问题的勇气,相关官员应公开道歉并辞职以示负责,才能重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此次公开真实诈骗犯罪数据的举措值得肯定,多年来,数据的虚假粉饰早已让社会对政府的治安治理能力产生深刻的不信任感。未来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能以此为契机,彻底改变治安治理模式,透过更有效具体的政策改革与跨国合作,真正有效遏制诈骗犯罪的无限蔓延,恢复社会大众对政府防制诈骗犯罪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