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設備商必看!特斯拉不是賺碳權的錢 而是監管信用額度

特斯拉,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及太阳能板公司。图为特斯拉电动车。 图/Unsplash

如果你是电动车商、电动机车商、脚踏车零件制造商、电池制造商、节能设备商、材料进口商等相关低碳产品、设备、技术服务企业主,最近这几个月你一定很兴奋,因为各位的「教宗」马斯克(Elon Musk)似乎靠着贩售「碳权」,每年可进帐新台币四、五百亿;顾问纷纷上门跟你兜售碳权服务,每次跟他们聊完,你都觉得公司明年转型靠这个就稳了。

而且你又想,自己是低碳设备商,提供实质的减碳成效,碳权分到自己身上不是天经地义吗,于是你带着自信到处分享公司发现的商机。

虽然我乐见这么多公司都对转型成绿色企业有兴趣,不想让你感到失望,但当每一位参加绿学院产业小聚的人都这样说、眼看将成为都市传说的时候,我只好先问一个问题:

你确定特斯拉赚的是碳权的钱吗?

碳权主要是核发给低碳产品、设备、技术服务的使用者或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

在自愿性市场的抵换机制下,「非被管制者」可执行减量专案来取得碳权。这在实务上的操作,合理的情况是最终排碳的企业使用了能够带来减碳效果的产品、设备、技术服务,他去申请减量专案来取得碳权。也就是说,在这种机制脉络下,能够取得碳权的对象是低碳产品、设备、技术服务的「使用者或消费者」,而非生产者。也因此,虽然你确实间接地为这个世界带来减量的可能性,但碳权不会算在你身上。

特斯拉卖的并不是碳交易市场中的碳权,而是效能标准带来的监管信用额度

相信这时你的脸上浮现了明显感到失望的表情,接着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许多报导或文章都说特斯拉透过「贩售碳权」赚到很多钱,特斯拉不也是生产者吗?

特斯拉确实因为电动车是个低碳产品,让他取得了先天优势、得以从主管机关所建立的诱因机制中,得到一些可贩售给其他车厂的东西,但这个东西并不是前述自愿性市场中的碳权。它有一个不太能够望文生义的名称,叫「监管信用额度(regulatory credits)」。这个机制是政策工具「效能标准」的一种延伸应用,在美国境内所实施者,名为「车辆平均油耗标准」(CAFÉ标准)。在美国生产贩售的车辆,都必须满足此一标准;若无法达标,车厂就需要向其他已达标的车厂购买监管信用额度,以抵换自身帐面上与标准之间的差额总量。

在这个机制下,由于特斯拉生产的是不用油的电动车,因此可以取得很多监管信用额度,进而出售给那些生产豪华车型、或是讲求操控性能的车厂。由此可知,这个政策诱因工具的适用对象并不是低碳产品、设备、技术服务的使用者或消费者,而是生产者。

核发碳权必须相当严谨,不能乱给,不然容易有重复计算的问题

核发碳权必须相当严谨、不能乱给,不然容易有重复计算(double counting)的问题。你想,如果低碳产品、设备、技术服务的生产者先给你碳权,然后使用者或消费者又给了一次碳权,就会发生减量成效被重复计算的结果。

不是每个东西都要给碳权才公平,为了促进减碳的发生,可以应用政策工具的设计,分别针对低碳产品、设备、技术服务「生产者」与「使用者」给予不同的诱因。例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碳权机制及效能标准,就是二种适用对象不同的政策诱因工具。

另外,近来也时常有人问我,前阵子才刚推动的「淘汰老旧机车换购电动车温室气体减量奖励」,新闻上说这是碳权,是真的吗?

看起来很像,但跟碳权不一样。这个机制的诱因形式是一种「减碳凭证」,与前述「碳权」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适用于低碳设备的「使用者或消费者」来取得、而非生产者;但相异之处在于,「减碳凭证」的减量效果是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换算而得、且用途仅可使用于环评开发案的增量抵换要求之用;而「碳权」对应的减量成效主要依实际监测结果计算而得,且用途更为广泛、并不限于环评承诺之用。

综言之,为了促进减碳的发生,实务上已有适用不同对象的诱因机制正在实施中。当我们希望从这些诱因机制取得财务支持时,要先厘清自己的角色适用哪一个机制,如此大家沟通自然就会在同一个时空。

如果你是电动车商、电动机车商、脚踏车零件制造商、电池制造商,欢迎参加产业小聚,与我们继续探讨其他可能的商机,我们下回见!

本文授权转载自《绿学院》(原文标题:特斯拉赚的是碳权的钱吗?)。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