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大使「圆仔」介绍人类近亲:猩猩的保育不能等
看着「圆仔」快速成长,总让人们联想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带来各种惊喜与感动,逗趣的模样与行为也常令人莞尔,无形之中,也就格外关注大猫熊的危机处境与消息。台北市立动物园指出,其实有许多动物像大猫熊一样,面临不同的生存困难,当游客到动物园或原生栖地看到牠们,也请多想想「对于野生动物保育我可以做到什么呢?」
今天(11日)「圆仔」又以「保育大使」的身分,介绍巨猿科动物的保育。园方表示,巨猿科动物又可称为「人科动物」,分类共有4属7种,其中一种就是人类;其他以体型区分由大到小排列,主要有「金刚猩猩」、「人猿」与「黑猩猩」;金刚猩猩与黑猩猩住在非洲的森林里,人猿则居住在亚洲热带雨林,遗传演化上牠们各别可再细分为2个种。
除了人类以外,巨猿的后肢第一趾均与其他趾对向,前肢大拇指也常与其他四趾对向,这样的构造让牠们的四肢成为在森林中生活的良好行动工具;仔细观察牠们的行走方式,看起来有点像卷曲着趾头,以手背着地走路。
过去由于巨猿的外观、行为模式像人,小时候活泼的模样讨人喜爱,曾一度变成流行宠物,小宝宝被迫与妈妈分开;而部分地区缺乏肉品来源,为获取足够的食物,有些人会深入这些动物的家园寻找所谓的「丛林肉」;另外,土地开垦造成栖息地破碎化,居住地范围越来越小等等,还有农业开垦、生物资源利用、非法盗猎、经济开发与自然环境改变等种种问题,使这些和人类在非常相像的森林居民的数量渐渐减少。所幸近年野生动物保育意识抬头,国际间渐渐透过交流合作与教育在地民众来保护牠们,希望未来能够恢复其在野外的生态。
「猿」与「猴」时常合称「猿猴」,泛指许多灵长类动物,但其实牠们在遗传演化上是不一样的物种,最容易分辨的方式便是有没有尾巴,猿类没有尾巴。►►更多大猫熊怪异趣图,包括台北圆仔哦!
▼【影片】保育大使圆仔
基本资料(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金刚猩猩(Gorilla)英名:Western Lowland Gorilla学名:Gorilla gorilla栖息地:非洲森林保育等级:CR(Critically Endangered)极危食性:杂食性,以植物的根、茎、叶、嫩芽与果实为主食;高地种有时会捕食小型哺乳类动物或吃鸟蛋。外观特征:体色差异从灰色到墨黑色;成年雄性的背部呈现银白色;眼睛及耳朵小,鼻孔大;手掌巨大,身躯健壮结实。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中,自低地到海拔3千公尺的高山都可看见牠们的踪迹;主要活动范围在地面也善于爬树,但是牠们不会游泳,甚至连很浅的溪流都不会涉水渡过。金刚猩猩为群居动物,一个族群通常有2-37只个体,由一只银背的雄性成年个体担任领导者;群体的关系密切很稳定。
人猿 (Bornean Orangutan)学名:Pongo pygmaeus栖息地:亚洲热带雨林保育等级:EN(Endangered)濒危食性:杂食性,以植物的茎、叶、嫩芽与果实为主食;偶而捕捉小型哺乳类动物。外观特征:有着一身红褐色的长毛、具有喉囊和大肚子,前肢较后肢长,手指和脚趾长而弯曲;雄性脸部具有肥大的肉盘。生活习性:人猿常栖息在树上,在地面行动又和人类非常相似,所以英文名「Orangutan」,其实是来自于马来语「Orang-utan」,意指是「森林的人」。人猿每天晚上会利用藤蔓、树枝等架在树岔间,再舖些树叶筑成简单的窝,如果下雨便会搭一个屋顶或手握一片大叶子遮头。
黑猩猩(Chimpanzee)学名:Pan troglodytes栖息地:非洲森林保育等级:EN(Endangered)濒危食性:杂食性;果实占60%,其他植物部份30%,10%为动物;食用昆虫以白蚁为主,偶尔会捕食幼小的偶蹄动物、狒狒及猴子。外观特征:脸部为黑色无毛须,眉脊隆起;头部有毛发,成年后略秃;幼年时的鼻子、耳朵、手掌及脚掌为肉色,身体的肤色每一只都不同,从淡棕色到暗黑色都有。生活习性:黑猩猩是群居的动物,每群约35只,由一只成年雄性领导,就像一个部落,若有个体擅闯别群的领域,有可能会被在边界巡逻的黑猩猩攻击。双手灵巧,是使用工具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