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犀鸟「红目」化身大仁哥 筑巢献殷勤
▲印度大犀鸟「红目」化身大仁哥筑巢献殷勤。(图/台北市立动物园)
每年3至5月是印度大犀鸟的繁殖季节,台北市立动物园表示,游客可多停留热带雨林区一会儿,看看牠们是如何献殷勤、如果完成交配;雄鸟还会化身「大仁哥」用泥土把巢箱的入口封起来,只留一条洞隙用来传递食物,让雌鸟在巢箱中安心孵蛋、育幼。►►►点此看更多印度大犀鸟照片。
台北市立动物园表示,印度大犀鸟的体型相当大,嘴喙顶端头盔的构造是中空的,是雄鸟用来打斗,吸引雌鸟眼光的工具。印度大犀鸟雌、雄的外型很相似,最容易区别的地方是眼睛虹膜的颜色,雌鸟是白色的,雄鸟是红色的,亚洲热带雨林区这对印度大犀鸟名字就叫「白目」和「红目」。
动物园表示,经常会听到民众叫牠大嘴鸟,其实大犀鸟和俗称大嘴鸟的巨嘴鸟是完全不同的动物;巨嘴鸟的头上没有盔,鸟喙的形状也和大犀鸟差别很大,脚趾的运用方式也不同。移动方式除了飞行就是用双脚跳行,有时也可听到小朋友叫牠「跳跳鸟」。
动物园表示,亚洲热带雨林区的印度大犀鸟「白目」和「红目」,是2001年和泰国交换来的,陆陆续续有产蛋的纪录,有时是未受精蛋,也有受精成功的案例,但都没能孵化成功。
动物园表示,2013年3至4月动物保母讲古,每逢周四上午10:45-11:00,由印度大犀鸟的动物保母亲自解说,欢迎民众自由参加。
印度大犀鸟小档案英名:GreatHornbill;GreatIndianHornbill;GreatPiedHornbill,学名:Bucerosbicornis分类:鸟纲佛法僧目犀鸟科分布:中国都南、印度、泰国、印尼、苏门答腊等体型:体长95-130公分、展翼宽150公分、体重2.15-4公斤食性:主食水果,也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虫、昆虫和蛇等寿命:约35-50年族群:野外估计约有10000—70000只,族群数量减少中。
成对或家庭式群居热带树栖鸟,以树洞为巢,虽然轻盈的大嘴不影响飞行,大犀鸟飞翔仍缓慢且显得有些笨拙,翅膀形状不适宜长途飞行,拍翅声响听似运作中的蒸气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