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风挑战政治敏感题材 纪录香港雨伞运动争取真普选

杜可风挑战政治敏感题材纪录香港雨伞运动。(图/天马行空提供)

记者林映妤台北报导

坐拥4座金马奖、7座香港金像奖传奇摄影师杜可风人生经历电影般神奇,风格独树一帜的他近来推出《香港三部曲》,纪录了2014年香港真普选以及香港社会老中青三代眼中不同视角的香港。

导演杜可风身为西方人年轻时却读中文学系,18岁时搭上挪威商船水手,还到以色列体验牛仔生活、在泰国无照行医、到印度当起绿色农民,活得相当精采;后来他长住香港,并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杜可风」,就是希望自己「像风一样」。

►►►电影新闻+实用资讯,加入『ET看电影』就对了!

《香港三部曲》源于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一个短片计划,它的前身是一部「美好2014」短片系列中的《香港2014:仝人教育》,内容讲述城市小孩的希望与梦想,在2014年3月的香港电影节首映之后受到好评,网路上点击率更高达150万人次,也因此让制片孙明莉许志坚以及导演杜可风有了发展成长片的想法。

▲《开门见山》以小孩视角看香港。

2014年9月底,香港发生了争取真普选的「雨伞运动」,杜可风毅然决然拾起摄影机,「以觉得电影需要社会责任感创作者来说,这样的历史时刻,即使先用iPhone、相机、用自己的钱,也一定要拍。我差不多拍了一百部电影,住在香港这么久,香港给我的东西太多了,我必须还给它一些,这刚好是个让年轻人开口机会。我总是很忙、到处鬼混,刚好有雨伞运动,应该拍出来,对我这个年龄层的人说话。」

▲《愚公移山》则是以中年人视角看香港。(图/天马行空提供)

就这样,《香港三部曲》以小孩为视角的《开门见山》、中年人视角的《愚公移山》以及老年人视角的《后悔莫及》就此诞生。对于制作团队来说,「让香港发声,故事一起写」就是初衷,团队里除了杜可风外其他人平均年龄才29岁,拍摄时没有脚本、没有特定对象,从大量素人访谈侧拍剪辑出属于香港人的观点,既不是纪录片也非剧情片,更选了高度政治敏感的拍摄题材。

▲《后悔莫及》讲述老年人看香港。(图/天马行空提供)

拍摄时不足的资金就透过集资平台Kickstarter向一般大众募得,单笔募款金额从5元港币小额捐款到5000港币以上都有,一个月内总计募得美金124,126元。这部描述香港人民生活的电影,采用了最贴近大众的拍摄方式,制作资金则来自大众捐款,并选在「雨伞运动」满一周年之际于香港限定场次上映,更显得意义非凡。

►►►电影新闻+实用资讯,加入『ET看电影』就对了!

手机要看更多请下载《娱乐星光云》APP

►►►iOS:点我下载。

►►►Android:点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