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记者闯国界 E02】想采访国际的人口贩子 要先做足调查基本功

镜周刊全新podcast节目记者手札」——每周日,听国内外经验丰富的记者,分享深度报导的写作心法,还有那些在报导文字之外,只记载在记者手札中的故事。第二季节目「独立记者闯国界」,由曾任国际新闻独立记者的杨智强所主持。

一开始我对罗兴亚人的状况,以及缅甸这个复杂国度并不熟悉,必须从基本背景知识开始学习。我了解议题的基本方法,是先从维基百科开始,以缅甸还有罗兴亚人这几个关键字开始搜寻。我会记事本上用年历的方式大事纪用笔写下来。并且我从缅甸/罗兴亚人的维基百科介绍页面中的关键字上,再连接到另外一个事件的页面。通常这样子一张一张连下去、一点一点的用笔记录下来,就可以了解议题的基本架构

对于议题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才会开始搜寻过往的新闻或是专题介绍。我会把重要的连结储存下来,未来需要时都可以直接连上,不用再回到网路的大海里捞针。

网路上资讯除了新闻、报告与维基百科之外,社群网络里的资讯是最即时并且最直接。在脸书、Tweitter等社交网站上,可以找到与议题相关的讨论群组,简单的自我介绍加入之后,时常可以得到其他记者获或是当地人们的第一手资讯。这些讯息对认识议题的更新,相当重要。

另外,了解议题的大概轮廓之后,可以从新闻以及文章中找一到两本跟议题有关、并且资讯不过时的专书。这样的书籍除了可以让自己更深度了解题目之外,也可以让自己原本杂乱、无组织的资讯,透过他人写作叙述的方式,更有系统的留在脑海中。

最后在这些议题背景的基本知识都吸收之后,就可以开始归纳自己即将前往采访的大纲、希望采访的人物还有到访的地点

联络受访者过程,可以让自己采访的时程慢慢成形。但是,受访者要去哪里找呢?

记者在检索、浏览网路上的资讯时,可以渐渐地理出哪些团体、或是哪些人是这个议题的重要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谁是制作这个新闻专题时必须要访问到的人物。最初必须先从网路上开始搜寻受访者的联络方式,无论是脸书帐号或是电子信箱都是开始第一次接触的好方法。在表明身份、说明来意之后,再询问对方受访的可能。

另外,若已经不是第一次前往现场,就可以跟当地已认识的朋友联络,并且说明该次采访的角度以及目的,请在地的朋友帮忙联络与接洽。从这些一来一往的联络中,采访行程可以慢慢的出现雏形

但有些人物并不是可以直接敲到采访时间,或是从网路上直接取得联系,例如反抗军领袖、人口贩子毒贩等等。因此独立记者采访的行程通常必须要有弹性,让自己在新闻现场可以依照受访者的状况调整行程。

在联络受访者时,有的受访者会希望在采访前,先过目要问的题目,所以记者采访前必须将访纲拟出来。这个时候可以借着拟题目的过程,反思自己对议题的熟悉与疑问,并且了解受访者的背景以及过往,不仅让自己能「问对问题」,也是在出发前必须做的功课

我自己的方法除了打出一张给受访者的正式访纲,还会在笔记本上把访纲上的问题以及可能追问的问题列出来,并且注记自己在采访时应该要记得受访者的特征、立场或是说过的话等,让自己在采访时能够随机应变。

一本A4大小的笔记本是给自己整理思绪以及组织采访重点工具;另一本大小可放在口袋的笔记本则是速记的好工具,是一本在到处跑跳或是面对面采访时可以记录重点的笔记。

在这些采访的事前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是出发前往现场的时候了。

抵达现场之后,按先前排定的采访行程走,并且开始与地方友人见面讨论需要拜访的受访者,或是进行更近一步地说服。因为有些受访者的身份敏感,对于接受采访并不积极,这时候记者或是当地友人就必须进行说服,无论是匿名受访或是其他的采访方式,都需要花时间经营。

另外,可能有些受访者是透过地方友人的介绍,但不愿意受访。面对这种情境,不需要这么快就放弃;因为很有可能在记者到处采访一轮之后,遇到更有说服力的人物,就可以再借用这一层关系来说服该受访者。因此,记者每次采访都是在一个陌生的地点拓展人际关系的重要行程。

国际议题的采访常常是一个「点」与另一个点的连接,连到最后,才可以利用这些「线」,将故事的「面」画出来。

采访国际议题时,受访者的母语不一定是中文或英文,所以常常需要透过翻译或是Fixer的帮忙才能完成采访。然而,这看似简单的语言转换,却是国际采访时的一个必须注意的重点。

难民营或是冲突发生的新闻现场,记者通常会需要Fixer(帮助记者探访乡里的地方人士,通常有可能是当地媒体人)或是地方友人的帮忙。但若将找寻受访者、翻译等工作交给同一个人,则是大忌

Fixer或是地方友人介绍受访者后,记者可以另外聘雇翻译人员。这样可以防范该受访者与Fixer一搭一唱、编故事的状况出现。

在一天的采访结束后,我除了将录音档编号整理之外,也会在当天寄出一封电子信件表达对受访者愿意花时间回答问题的感谢。这个动作除了是礼貌之外,也是与受访者保持联络的好开始。当然,也可以让自己回顾采访的内容。

现场采访的时间,我并不会开始写稿。我只会在整理受访者的答案时将一些自己观察的心得与感想记录下来,让自己在写稿时能借由这些纪录回忆采访的片段。

回到台湾或是离开新闻现场后,我才会开始重听采访录音以及进行逐字稿的听打。在写作之前,我会先将文章可能架构的方式,用图表或是简单的文字具现化,让自己对文章的架构可以更有想法。

写作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再次回到现场,或是将自己带入受访者的心境中,将他们的感受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位新闻前辈曾经对我说过:「记者写的东西不能辜负受访者。」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将受访者的文字吞下肚后,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个工作除了最基本不能扭曲受访者的意思之外,更进一步甚至可以将受访者想说、但没说出口,或是想要表达却因为言词表达不完整,无法完全表达出来的概念写出来。

这项工作,除了取决于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熟识的关系之外,还有记者的观察能力,当然包括记者的写作功力。当这些都完成之后,基本上一篇热腾腾的第一手国际新闻也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