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出手保供稳价 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攀升政策空间充足
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 (杨曦)今年以来,受国际传导、全球流动性宽松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
为合理引导预期,避免价格攀升对企业、居民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监管层近期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机构及业内人士认为,从重要会议的高频部署,以及有关部门的协同表态来看,中国经济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空间充足、产业发展韧性较强。
5月份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两次聚焦大宗商品涨价问题。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19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5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声明,下一步,有关监管部门将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对违法行为“零容忍”,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坚决依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在政策影响下,近期煤炭、铁矿石、螺纹钢等原材料类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明显回落,化工、能源等价格波动下降。
渤海期货发布的研报认为,本轮大宗商品涨价的逻辑是周期轮动叠加供需失衡,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尺子效应”放大了通胀预期。从政策层面来看,高层已经注意到大宗商品涨价对企业盈利的侵蚀,预计将会在供给层面控制涨价幅度。此前财政部已经提高了钢铁等产品的出口税,目的在于扩大内部供给,预计随后可能会放松部分限产政策,保障钢铁等大宗商品供给。对于与煤、钢铁相关的大宗产品交易,预计将通过多收取准备金,提高交易费用的方式以降低炒作空间,打击期货市场投机行为。
中信证券发布的研报分析,目前经济继续呈现“外需旺、内需稳”的态势不变。本周,螺纹钢、焦炭、动力煤等大宗商品均出现较大幅度回调,预计这一类以国内定价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高点可能已经到来,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也将缓解PPI持续上行的趋势性压力,PPI年内同比增速高点预计在今年5-6月。
那么,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到底有何影响?
瑞达期货发布的研报认为,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动工业品价格走高,使下游企业成本提高,进而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我国是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从进口量看,影响我国PPI的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和铜,其中原油的下游产业链较其他商品更长,对PPI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我国PPI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在全球通胀预期升温的大环境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而对于CPI的影响,从传导机制上看,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
业内人士指出,去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宏观政策始终坚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因此,目前我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风险。同时,我国市场规模较大,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供应链自我调整的适应性强,科技创新正在推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好应对和消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