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助力肿瘤脑转移患者获“新生”

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南京晨报

方申存 南京市胸科医院呼吸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六个一工程”拔尖人才;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委副主委。 擅长肺癌的个体化和精准治疗,尤其是肺癌脑转移和脑膜转移的综合诊治,在国内率先成立肺癌脑转移瘤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多学科和多种途径进行脑室内给药治疗脑转移和脑膜转移瘤。

肺癌脑膜转移又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当患者颅内压不断升高,随时会发生意识丧失、昏迷,甚至呼吸心搏骤停。本期名家访谈,记者专访了南京市胸科医院呼吸二科科主任方申存教授。近几年来,由方申存教授主导的肺癌脑转移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创造性地使用“肺脑同治”的综合治疗策略,让数百位肿瘤脑转移患者得以延长生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肺癌脑膜转移“危机重重”

肺癌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而软脑膜转移则是中晚期肺癌患者致死性的并发症,目前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仍然是当前医疗领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随着中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发生脑膜转移的概率也越来越高。”方申存解释,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也使得癌细胞无处躲藏,此时脑膜成了癌细胞最喜欢的“避风港”。

2021年,“90后”的朱朱(化名)因为颅内压升高,身体无法承受导致昏迷,家属辗转找到了方申存。“朱朱入院的时候是120救护车用担架抬到病房的,当时就请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多科室的专家来会诊,但没有一位专家能解决患者的病痛,均建议家属放弃。”面对如此年轻的生命,方申存决定搏一搏。

“其实刚开始也不是非常顺利,通过植入ommaya囊,从侧脑室给药,这一技术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包含着许多‘危机’。”方申存介绍,团队利用胸科医院和脑科医院的技术和专家优势,由呼吸肿瘤科主导,组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放疗科、病理科、放射科和康复科等多科室专家轮流会诊,让专家跟着患者转,专注于肺癌脑转移及软脑膜转移等复杂病例的诊疗。“经过团队的不断探索,才得以一一攻克治疗过程中的诸多危机。”方申存告诉记者,得益于团队的努力,朱朱通过治疗后,恢复得非常好,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肺脑同治”濒临绝望时迎来“新生”

记者了解到,自“肺脑同治”的综合治疗策略顺利实施后,每年前来求诊的患者更是成倍数增长。“2021年做了四五十例,2022年做了将近200例,2023年做了400多例,今年可能会更多。”方申存表示,其中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

方申存介绍,癌症软脑膜转移让患者极度痛苦,它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因颅内压升高而导致剧烈的头痛、恶心还有喷射性的呕吐,如果癌细胞侵犯到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患者听力的下降、视力下降、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乃至瘫痪等等。“由于脑脊液对于化疗药物的屏障作用和脑脊液中肿瘤细胞的抗药性,使得肺癌软脑膜转移的治疗相当复杂。因此,癌症患者一旦发生软脑膜转移,意味着患者的生命迅速进入倒计时,此时最需要做的是迅速开启引流通路,解除大脑压迫,使得患者有进一步救治的可能。”方申存说。

今年5月,已经年过七旬的于女士从沈阳不远千里,找到了方申存。当时即被确诊有软脑膜转移。方申存带领的医生团队迅速为于女士开展治疗。5月13日行Ommaya囊植入,通过这个囊给予脑室内化疗,3天后头疼和呕吐症状基本消失,针对她的头晕和视物模糊问题,脑室内化疗期间给予低剂量视神经的放疗,2周后头晕和视力下降都恢复正常了!

每次化疗,于女士都要从老家沈阳坐两三个小时的飞机来到南京。“我能感受得到,我的身体在慢慢变好,我自己在慢慢变好。”于女士身子消瘦,却神采奕奕,眼睛闪着微光——那是对生的希望。她表示,真的没有想到本来已经被判“死刑”的她能迎来第二次生命,如今的她和老伴仍坚持经营着几十年的理发店,有时候还会摆弄摆弄自己的几块小菜园。

“医生围着患者转”,脑转移瘤患者生存期延长近10倍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软脑膜转移癌都可以通过这一综合治疗策略得以延长生存?“癌症的软脑膜转移不仅出现于肺癌患者,还有乳腺癌、黑色素瘤等,也会存在,但发生率最高的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方申存说,在门诊也曾接诊过乳腺癌发生软脑膜转移的病例,团队也有专门针对乳腺癌的专家,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脑转移瘤治疗挑战重重,传统方法缺乏综合性与连贯性,团队的治疗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确保所有治疗均在患者所在病房进行,无需频繁移动至其他相关专科病房。专科团队将派遣到患者床边进行综合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大幅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即“医生动而患者不动”的治疗模式。“一般来说,肿瘤患者一旦出现软脑膜转移,他的生存期只有1—2个月,但通过团队的努力,如今,绝大多数患者的生存期在16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方申存说。

通讯员 刘诚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