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創作是否違反兒少性剝削條例?各國作法揭曉 專家點出這點有差異

二次元创作是否违反儿少性剥削条例,各国国情差异,可能影响管制的力道与态度。示意图非新闻当事人,记者赖昀岫/摄影

卫福部今邀集动漫界(ACG)、网路平台、民间团体、专家学者及部会代表召开会议,讨论二次元创作是否违反儿少性剥削条例。专家指出,各国国情差异会影响管制的力道与态度,针对儿童性影像犯罪,如施加凌虐、劝诱拍摄等,或拍摄、散布以外,还牵涉其他的犯罪行为,风险不同,治疗跟监测强度也不同,也要考虑看完影像产生冲动,或冲动无法借此压制而犯罪。

桃园疗养院副院长、精神科医师李俊宏说,每个国家对这类幼体等性相关内容,管制强度依国情而有差异,有些国家对于儿少、「恋童」管制较严格,对幼体涉及到情色的内容,就会管制得较紧;这种次文化在部分国家如日本较为流行,不过整体管制强度没有那么大。

李俊宏指出,日本曾对包含幼童、幼体作为创作素材的管理与管制,从「产业面」与「法规面」进行讨论,不过因尚无强烈的科学证据证实,二次元的创作会影响到恋童,后续衍生刺激性犯罪行为,后续就没有作出严格限制;但也有反方认为,如在相关社群内传递,是否就会真的涉及儿少性犯罪。

不过,如美国与加拿大等部分地区,如二次元动画、漫画等有情色描述,会进行审议,如认定属猥亵物,制造、散布或持有者会受到相关法规惩处,例如绘制相关影像散布并牟利,或是同好间交流,就会触犯相关规定,不过如果是个人创作自用就没有问题。

李俊宏说,有些国家之所以采取宽松处理,是因为和儿少性犯罪关联较强的,会是「真实的儿童」,也就是实际存在的儿童照片或影片,至于二创内容是否真的会产生犯罪,目前没有这么强的实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否为实质造成性犯罪、需要被管制的刺激原,仍待进一步讨论。

现在的虚拟技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李俊宏指出,很多AI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也能够绘制逼真场景,不能像过去单纯以漫画或动画的观点来看,但也因为科技发达,导致虚实之间的界线相当模糊,这也是相关法规订定与执法之所以困难的地方。

针对相关的犯罪行为,李俊宏说,目前看到比较多的是个案,例如「恋童」个案样态分析,询问个案当下有无刺激原,对方可能会表示,自己看了儿童色情漫画或卡通,并让性欲增加,才做出相关行为,「这部分说真的是有,而且国内国外都有」。

但到底是恋童的冲动先出现,纾解不来才找儿童作出相关犯罪行为,还是看完相关内容后「兽性大发」,都有待厘清,李俊宏说,整体而言,这些内容本身的确属于刺激原,但创作者会认为,自己并没有恋童癖,再加上相关族群在人群中比例不高,也并不是每个恋童者都会犯罪,就容易触犯是否违反比例原则的讨论。

李俊宏说,持管制观点的国家,考量的部分在于,案件虽然少发生,但如果像近期一岁男童疑遭保母虐死的案件,属于少发生,但发生的强度很大,甚至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管理得就会很严格。

李俊宏表示,以过去英国对于儿童性影像散布的治疗而言,是以预防复发的认知行为治疗为主,但成效不佳。主要一是可能其与恋童症可能相关,本身治疗成效不佳;二则是制造或散布影片,通常都在暗网,很容易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被查到,结合社区的监督跟更生很重要,所以在欧美国家大致上都会结合需要定期报到、会谈监测跟更生资源转衔,避免单一治疗有所局限的问题。

针对儿童性影像犯罪,也需要看其样态,李俊宏表示,如施加凌虐、劝诱拍摄、非真人作品(如动画、漫画)、单纯散布,或者是拍摄、散布以外,还牵涉其他的犯罪行为,风险就会不一样,治疗跟监测的强度也会不同。

李俊宏说,观看完后有犯行者,若本身是因为此影片诱发,会被视为高风险情境,一则是对于高风险情境的自我辨识与调适技巧;一则是如何教导透过生活的经营与心境、灵性上的提升,减少接触风险的可能,降低被欲望、冲动影响而有再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