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抗震三部曲 降低產業損失

台湾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交界,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达400个之多。从近期4月3日(上午7点58分)台湾东方海域芮氏规模7.2的强震,到过去发生的每一次地震,对各种产业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严苛考验。除了传统的观光餐饮、交通运输行业外,需要高品质生产制造流程的半导体、光电、高科技产业,也可能因为地震带来巨大的损失。

企业面对突如其来且发生频繁的地震,应该事先规划及演练各项前、中、后期的因应措施,并拟定好短期战术与长期战略,以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一、前期:把握损害控制的黄金时间

员工应在平常的教育训练中学习到,地震来临瞬间正确的掩蔽方式。当震度超过五级(80 GAL),管理者要熟悉人员疏散计划的进行方式,包括:疏散方向、集合地点等。

若是有灾害已经发生,如火灾、爆炸、坍塌、人员被物品砸伤等情况,则是要透过预先准备好的紧急应变机制(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快速启动救灾行动。在分秒必争的救灾第一时间,企业平常是否训练有素将一览无遗。

二、中期:预测下一阶段的风险来源

地震带来的重大风险之一,就是建筑物受损程度可大可小。若是没有谨慎评估并采取必要措施(例如:人员撤离高风险区域),很可能在后续带来更多的灾情。建物受损程度的评估,需要在专业结构技师的协助下,透过拍照、量测、纪录等方式,找出建筑物的脆弱点。

至于仓储区、生产线、实验室等场所,也最容易在地震之后看出安全缺口何在,进而采取必要的补强措施,像是仓储位置调整、机台设备防震机制加强等。

三、后期:重整供应体系的游戏规则

地震造成机台设备无法正常运作、原物料运输中断等,这些冲击都可能对供应链产生洗牌、重组效果。企业应评估上游原物料供应商是否过度集中,造成缺料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检视下游客户是否有需求缺口出现,借此机会加强服务力道甚至打入过去未曾突破的供应链。

台湾人的弹性应变能力一向在全球名列前茅,若是能克服地理条件的先天劣势,转而培养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必能进一步强化台湾供应链的韧性与国际竞争力。

延伸阅读

I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