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快與慢之間 找到平衡
近期短影音热潮正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无论是在抖音、Instagram Reels,还是 YouTube Shorts ,短小精悍的内容逐渐成为消磨碎片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着短影音风行,观众对于数位内容的耐心也愈来短少,这对内容的生态确实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它迎合了现代人追求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在各界引发了传递内容深浅度的担忧。这种趋势延续了「快转文化」带来的影响,养成观众在几秒内决定是否对内容感兴趣的习惯,一无吸引力就迅速跳过,促使创作者更重视瞬时的吸睛力而忽略深长的回味。
与此同时,这种模式让一些传统影视作品显得冗长。虽然Netflix等平台引入了快转功能,但仍面临短影音平台的挑战,观众对碎片化娱乐的依赖愈来愈强。
这让人不禁思考:是观众需求让内容简化,还是简化的内容改变了观众的偏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度近期推出了互动式AI AGENT短剧功能,这十分值得关注。此技术透过互动性和AI生成内容,让观众参与情节发展,提升观看的趣味,也增强了内容的个性化。
然而,这样的创新聚焦于数位内容的互动性,对于内容质量的提升无直接关联。虽然互动式短剧提高了参与感,但如果故事缺乏深度,仍难以避免沦为「速食文化」。此外,百度的AI AGENT互动目前仅限于观众与虚构的短剧角色对话,缺乏与其他观众的互动。
相比之下,Bilibili的弹幕功能更具社交性,观众可以在观看时与他人分享观点,形成「共睹共鸣」的氛围。这种优势让百度的互动模式显得单调,少了社交互动的趣味。
这不仅涉及大众的观看体验,也影响到平台之间的竞争力。观众在Bilibili上可以感受到即时反馈和多元观点的交流,而百度的互动短剧则更像是一种单向的娱乐形式。这或许也能看出不同平台在内容策略上的侧重点:一个专注于沉浸式的单人体验,另一个则注重打造社交连结。
这些现象让人思考:在这个加速的时代,数位内容的质量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创作者是否应该在追求「短、平、快」的同时,更关注内容的深度与价值?
或许,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会有更多像百度AI AGENT这样的创新形式,引人思考短影音潮流下的未来。但不论如何,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仍然需要在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一味追求快捷的速食文化已内化成习惯。除了快转,有线电视和广播早在多年前就悄然加速,以获得更多广告时间。追求速度的概念也渗透进服饰、媒体甚至教育等领域。
过去,武术大师在基本功扎实后才习得绝技,现代人则要求懒人包,容易被「三分钟成大师」的简易攻略吸引。我相信,基本功扎实才能谈创意,成功没有捷径,品质不应该成为速度的牺牲品。
而内容品质与快转文化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许多影视作品充斥着无聊的铺陈,甚至略过几集后剧情仍能衔接。慢工出细活不仅是时间层面的问题,更是体现创作者的用心。
面对快转文化的批评,创作者该自问:作品真的环环相扣,经得起慢速检视的考验?故百度推出的AI AGENT作为数位内容互动创新,还是值得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