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ETF羊群效应 监理机关栅栏在哪里?
图/本报资料照片
台股进攻2万点带动散户投资热,近期市场更掀起高息ETF抢购潮。事实上,高息ETF商品本身无罪,关键是有没有卖给对的人,就像中央银行总裁杨金龙所示警的「高息ETF羊群理论」,该检讨的不是羊也不是悬崖,而是有没有栅槛机制。
为什么这波高息ETF热潮值得关切,首先是「买的人不对」。以近期募爆的两档高息ETF来说,投资属性都是RR4,即高风险等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申购者是解约定存,等于从保守型直接跨入积极型,风险承受度恐难以匹配。
再者是ETF与其说是基金,本质上更接近股票,募集上市后即在集中市场挂牌交易,未来投资人可在股市买卖,对定存族来说,拿掉限期、配息、高收益和基金相对较安全的迷思后,是不是打从心底想弃定存投股,不无疑问。
因此这波高息ETF风潮,首先应关注的重点就是投资人是否已发生羊群效应?销售机构有没有落实投资风险属性评估和控管?主管机关对监督销售机构又有何事前预防和监管机制?而不是放任羊群跳下悬崖,再来检讨是谁的错。
现在购买基金前必须填写风险属性评估,但相关属性评估结果是否真能反映投资人承受度,其实不无疑问;至于购买ETF除了一般银行帐户,必须开立证券交易户,且因ETF属股票交易,理论上除了杠杆型,不必再填风险属性。
换言之,保守型投资人(定存族)如要申购高风险属性的基金,可能在填写风险评估表后就被挡下,可是这些人只要去券商开户,就可以直接买进风险属性相当的ETF,这部分管理逻辑的不对等,在这次高息ETF之乱益发被凸显。
高息ETF只是众多ETF中的一种,近年在ETF商品蓬勃发展下,这次高息ETF大吸金显露的只是ETF衍生各种问题的冰山一角,后续更值得担忧的是ETF等被动式投资金额日益庞大,可能衍生的系统风险。
首先是股权类ETF的高周转率,将推升其占股市总成交值的比重,使得ETF对股市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次则是股权类ETF成份股的交易价量变动趋向一致,降低原本持有多档股票可达到的风险分散效果。
ETF所强调的「一篮子交易」,理论上应具有分散风险的效果,但随着股权类被动式投资的规模快速成长,让个股彼此间的交易量相关系数大幅攀升,进而反过头使得股票「齐买齐卖」的现象更为频繁。
这也意味,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股市反而因ETF使得市场结构脆弱性(fragility)上升,较过往更容易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形。例如2015年8月24日ETF因交易程式的问题被大量暂停交易,造成当日美股总市值损失达1.2兆美元。
对主管机关来说,除了要注意ETF投资人的风险匹配问题,更迫在眉睫的挑战是被动式投资盛行,加上投资人羊群效应,一旦标的股票出现较大的跌价损失,恐加深整体股市跌幅,形成系统性危机。
由于ETF等被动式投资的交易便利性高,且具有交易成本低廉的优势,让市场参与者愈来愈偏好这类产品,这从本次的高息ETF吸金能力明显可见,但当愈来愈多人采被动式投资,恐导致资产评价被推向偏高的水准。
如果再加上金融市场羊群效应,当市场遭受重大利空时,将更易引发市场跌幅扩大的「滚雪球效应」。日本政府退休基金(GPIF)便曾预估,被动式基金崛起会伤害市场效率,恐导致市场丧失在经济中有效分配资源的能力。
特别是股权类ETF的周转率高于一般普通股,且交易金额占股市总成交值比重高,在ETF导致资产价格连动程度扩大下,可能发生许多投资人同时损失的情况,进而引发破产潮及资产同步卖压,带来系统风险问题。
国际信评机构ESRB也曾指出,短期大量投资ETF可能引发「传染风险」,即投资人持有大量且单向的短期ETF部位后,一旦投资人反向大额抛售,将导致ETF盘势动荡,并可能透过套利交易而蔓延至指数,导致指数震荡加剧。
ETF已是国人熟悉的投资商品,但随ETF发行类型多元化,商品复杂性及潜在风险同步上升,主管机关除须加强投资人教育,更应关注发行商品类型及资讯公开揭露程度,以降低金融消费争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ETF商品对股市可说是两面刃,面对全球ETF市场规模扩大,金融监理机关应未雨绸缪,持续监控ETF可能引发的系统风险,并及早采取因应措施,不要让蚂蚁雄兵的力量反过头来摧毁金融市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