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韵如/防疫重点在哪里?针对不同族群做风险管理

黄韵如/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教授暨防疫科学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计划主持人

简评本次医院群聚感染,重点还是在针对不同族群风险管理,还有后续的无缝接轨工作流程,没有完整地建立。在疫情初期曾经有过医院群聚,显然一年下来某些环节还是没有完备。

云论投书,我们提到:

「为要有能量与 COVID-19 疫情长期搏斗,每个国家都应该建立具明确任务导向网络伙伴关系。」

「所要达成的任务,是根据不同风险提供高效率高效能公共服务体系,在此任务前提之下,所建立的网络伙伴关系便是,根据每种风险组别,设计无缝接轨的工作流程。」

医疗人员、医疗院所在这场战役的风险,不但与一般民众不同,彼此之间也大有不同。直接照顾疫病患者的人员在风险上,远高于一般的人员,因此这是为什么新加坡对于前线人员的健康监管常规筛检有特别的规定,光靠人员本身的警觉是不够的,必须在系统上设计回报以及常规筛检流程。

所谓「无缝接轨的工作流程」,其实就是组织要去做一连串「万一」的沙盘推演,拟出对应的处理流程。

这次的护理站护理师自行前往诊所就医,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向院方的感控或是地方中央主管卫生单位回报,此作法其实许多医界同仁都不解。

我倾向认为,这反应出医院以及单位护理站对于人员的症状回报与后续常规筛检流程,并没有建立这条内部向上的线,所以护理师的第一反应是把自己当成一般民众的求医行为。

▲  学者分析,近日院内群聚感染,系因台湾尚未完整建立针对不同族群的风险管理。(图/ETtdoay)

如果来自低风险地区(如新加坡)的居家检疫民众,有症状就医都需要透过1922通报,那么具有更高风险在医疗院所前线照顾疫病患者的人员,为什么没有设计一套有症状就医模式?尤其此例还是在已经匡列扩大筛检之后发生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云论投书中,要不断苦口婆心地呼吁,不要再浪费资源在处理低风险的面向了!疫情持续了一年,一定会出现防疫疲劳,所以如果还要继续维持滴水不漏,那就要聪明地重点管控归国14天之后自我健康管理期出去聚餐吃饭,真的不是防疫重点。

画出流程图,清楚地列出每一个「万一」环节的沙盘推演下一步。

如果防疫视同作战,那么这种兵推不是应该早就做了吗?

热门点阅》

► 新加坡经验:春节大量国民返台 边境管制「放宽」可行吗?(黄韵如、Dale Fisher、郑如韵赖育宏

► 新加坡也有机师趴趴走 他们如何堵住防疫破口?(黄韵如、郑如韵、赖育宏)

蓝弋丰医护在台湾如次等人 比病毒更恐怖的是人心

医师工会砲轰杨志良「泯灭良知、昧于事实,以为当老板是当皇帝」

●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Ruby Huang」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