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人的情绪也会“中暑”

本报记者 李静

进入三伏天以来,不仅气温节节攀升,人们的情绪似乎也迎来了“高温挑战”,近期,多名市民出现了“夏季情感障碍”,即“情绪中暑”。炎炎夏日,市民该如何给自己的情绪“降温”呢?本报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高温天五旬市民“情绪中暑”

医生:16%的人可能中招

近期,年届五十的王阿姨因持续半月的身体不适与情绪变化,踏入了苏州市吴中区精神卫生中心的门诊室。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韩月萍接诊后,深入了解了王阿姨的病情。原来,王阿姨近期频繁感到困倦不堪,身体疲乏无力,尽管时常打哈欠,却难以安然入眠。情绪上,她变得易怒且烦躁,常常为小事动怒,心神不宁,记忆力也明显减退,时常忘记事情。更令人困扰的是,她总感觉身体各处都出现了不适,然而经过多次身体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在辗转了多个科室之后,王阿姨最终来到精神科寻求诊断,希望能找到问题所在。韩月萍为王阿姨进行了全面评估与诊断,认为王阿姨所患的是典型的“夏季情感障碍”,又称“情绪中暑”。

“王阿姨的情况并非个例。”韩月萍介绍,夏季情绪波动大的现象在正常人群中并不罕见,据相关数据统计,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中暑症状,患者以烦躁、易怒、低落等情绪问题为主要表现。

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紧密相连

高温高湿成为情绪调节的隐形挑战

韩月萍进一步解释,“夏季情感障碍”,亦被称为“情绪中暑”,是一种季节性情绪失调现象。人的情绪状态与外界环境条件紧密相连。当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特别是当气温攀升至35℃以上、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且空气湿度高于80%时,这样的高温高湿环境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情绪更容易失去控制,波动大,出现烦躁、易怒、低落等情绪问题。

“情绪中暑”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韩月萍表示,一是情绪烦躁不安,患者往往因琐碎小事而大发雷霆,内心纷扰不宁,难以保持平静,有时连简单的任务都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整日恍恍惚惚,甚至出现记忆力减退,频繁遗忘日常琐事;二是心境持续低落,患者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消沉,对曾经热爱的活动或爱好失去兴趣,对家人、同事及工作的热情也显著减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绪低落在早晨时可能相对较轻,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在下午和晚上会变得更加明显,这与典型的抑郁症患者症状有所区别;三是行为上表现出“懒散”状态,患者因持续的疲劳感而不愿活动,部分个体甚至可能出现行为上的古怪或固执,反复重复某些日常动作,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给情绪装上“空调”

医生送上“降温指南”

面对“夏季情感障碍”的威胁,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呢?韩月萍表示,市民应该掌握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为情绪适时“降温”,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首先,市民应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在炎热的夏日,保持内心的宁静尤为重要。

市民不妨尝试听一段悠扬的轻音乐,让旋律带走烦躁;阅读一些轻松幽默的小故事,让笑声成为情绪的解药;或是亲手栽培几盆绿植,观察它们每日细微的变化,感受生命的力量,这些都能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带来心灵上的清凉。

其次,良好的睡眠是情绪稳定的基石,夏日保证充足睡眠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加剧情绪波动,长期失眠更会削弱免疫系统。因此,市民应尽量避免夜间熬夜,合理规划作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午间进行短暂的休息也是缓解疲劳、恢复精力的好方法,有助于保持一下午的精神状态。

再次,合理的饮食同样不可忽视。在炎炎夏日,市民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影响情绪稳定。多吃新鲜蔬果,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保持身体机能的平衡。

最后,适当运动也是调节情绪的有效途径。在早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让身体在运动中释放压力,产生愉悦感。若条件有限,也可选择室内进行简单的活动,如靠墙站立15分钟,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帮助集中注意力,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总之,面对炎热的天气,市民应积极采取自我调节措施,从心理、睡眠、饮食和运动等多方面入手,给情绪装上“空调”,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