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仅存土灰磘出土 提报文化资产未过关

南部仅存、民间私人水泥厂「胡犁头土灰磘人传入的石灰烧制磘体,向文化局申请保存失败,文史工作者希望与地主接触,希望将历史遗迹妥善保存。(杨吉寿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南部民间私人水泥厂「胡犁头土灰磘」样貌在高雄寿山脚下曝光,该处完整保存荷兰人传入的石灰烧制磘体,隐身在寺庙下方。当地文史工作者杨吉寿表示,该磘历史可溯源至平埔族,经荷兰人改良后肩负水泥生产重任,但现今因硬体新旧认定争议,未获文史单位认可保存。

「胡犁头土灰磘」位于寿山动物园山脚下兴隆路旁,上方寿山桥4年前崩坏,附近的寺庙直接以水泥挡土墙灌注,导致磘体上半部烟囱全遭水泥包覆,只留下方的ㄇ字型磘口。

杨吉寿强调,该磘是南部地区唯一仅存的民间土灰磘,胡犁头是早年盐埕区当地的富商,也是高雄的大地主,刚好该磘就在他的土地上,于是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该磘现址仍属胡犁头后代的土地,应是土地太多,才没有特别将其整理拆除,幸而保存至今。据了解,现任地主已长期居住国外,土地现今租给寺庙使用。

「胡犁头土灰磘」的建造可溯源至史前时代,当时「打狗野人」(平埔族)普遍在高雄地区造磘,使用比较低温的方式,烧制容器、手环、纺锤珠等日常用品。尔后进展至1636年、台湾南部被荷兰统治,荷兰人将高超的磘烧技术引进「打狗社」,改良土灰磘,成就了现今的样貌。

荷兰人改良、重新设计过后的土灰磘,开始大量烧制「红毛土」(台语,意即水泥),俨然成为当地小型的民营水泥厂。演进至日据时代,该磘再度翻修,持续生产水泥,技术也到达颠峰。当时高雄寿山、半屏山、小冈山一带都是水泥产业重地,官方的生产单位「台泥鼓山厂」也在当时成立。

杨吉寿表示,光复后疑似采矿地转移的考量,业者才废弃「胡犁头土灰磘」,将该产业迁到小港区大林蒲骆驼山一带。他曾向文化局提报文化资产,但因为该磘现今的样貌历经多次维修、改建,已非初建样态,难以被认定,最后该案未过关。

杨吉寿认为该磘仍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他会进一步尝试与地主联系,希望将该磘完整保存,避免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