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 南区BOT建焚化新厂 专家学者支持
高雄南区焚化厂建厂营运已超过20年,高市府环保局将以促参BOT推动南区厂建新替旧,专家学者多表示肯定。(本报资料照片)
高雄南区焚化厂建厂营运超过20年,高市府环保局将以促参BOT推动南区厂建新替旧,但遭质疑不受监督的民营厂会私收垃圾,应采公办公营方式执行,对此,环保局对外界提出的疑虑向专家、学者请益,大多专家及学者纷纷表态支持以BOT案推行。
高雄南区厂焚化炉如何运营备受讨论,国民党籍高市议员陈丽娜认为应采公办公营方式办理该案,她曾提到,新厂最高设计容量是每年42万吨,采公办公营最能达到垃圾减量目标,至于兴建经费可以由废清基金、发行公债、争取中央补助支应。在议会监督下,垃圾量可以获得控管,不会因为民营厂为追求利润私收垃圾,产生乱烧、多烧情况。
对此,高市府环保局邀集环保、公共政策及财务金融领域专家学者深入讨论。专家们表示,技术尚未成熟、风险较高而没人要做的建设才会采公办公营,而废弃物处理已是成熟技术,环保局责任在于监督,只要契约明订权利与义务,应让民间利用有效率的方式经营,达到政府、民众及厂商三赢局面。
学者林信一、教授陈怡凯及教授戴华山分别指出,现在面临缺工缺料情形,政府编列预算、采购旷日废时,反观BOT业者为赶快运转获取收益,兴建效率自然高。而废清基金全数用于建厂,势必排挤其他公务预算,反对使用废清基金全数用于兴建新厂。
另外,BOT新厂垃圾交付及调度皆由环保局负责,且未来导入AI系统,监控进出厂垃圾及焚化情形,加上CEMS系统24小时监测空污等技术,可确保监督效果,无须担心民营出现偷烧或超烧问题。有害废弃物在国内各县市都有管控,外县市有害废弃物要进高雄市有其难度,更不可能进到焚化厂。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环保局可透过第三方监管机制,结合专家学者、民代和当地居民组成监督小组,并与议会保持密切合作,确保焚化厂运作符合法规及社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