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哪来这么多的不得已?该反思什么?

首先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不得已」杀杨贵妃的例子。在缔造开元之治后,唐玄宗逐渐怠政、眈于逸乐,宠爱杨贵妃,政事由权相李林甫把持,李林甫虽然专权乱政,但尚能稳定政局、居心叵测的边将安禄山对李林甫还是颇为忌惮;李林甫死后,玄宗重用擅权弄法的杨贵妃堂兄杨国忠为相,又更信任安禄山,安禄山却和杨国忠争宠,互相诋毁。玄宗却认为政事交付宰相,边防由边将负责,可高枕无忧;然而唐玄宗骄奢逸淫、又对外用兵,加上政务在杨国忠主持下,每况愈下,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给蓄谋已久的安禄山有机会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唐玄宗提前仓惶出逃,行到马嵬坡,随行将士发生哗变,杀了杨国忠、又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可说是描写了唐玄宗的伤感及不得已;然而,此「不得已」却是他先前众多决策错误的累报。

汉景帝为平息七国之乱、杀了原先极为宠信的晁错,也充满了「不得已」。汉初采郡国并行制(既设郡县、又封诸王),汉文帝时期,采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将一些大国拆为更多小国,削弱各王力量。景帝为太子时,因故错手砸死吴王太子,埋下吴王忿怼的远因;景帝继位后重用晁错,当时各王与中央矛盾已大,晁错上疏主张诸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故削是「不得已」、必须要削;一些大臣虽然反对晁错的主张,但景帝极宠信晁错,决定削藩;吴王便联合其他诸王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当时反对晁错的其他大臣建议景帝杀晁错以平乱,景帝便「不得已」杀了晁错,但各王依旧不退兵,直到景帝出兵才真正平乱。

晁错的悲剧,源于两个错误的「不得已」:第一,削并不是「不得已」必须削,至少之前的汉文帝推行的策略、与之后的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都有效地缩减了诸王的力量,展示了除了「削」之外,其实是有别的选择;第二个「不得已」是景帝的错误,单凭「不得已」杀了晁错,并不足达到平息诸王的目的。

三国曹魏时期,灭了蜀汉的邓艾则是几乎犯下「不得已」壮士断腕的错。当时曹魏雍州刺史王经中蜀将姜维的疑兵计,贸然出击被姜维击败,阵亡数万人。姜维大胜,让邓艾在内的众多曹魏将领建议避开姜维锋芒,邓艾认为「腹蛇蛰手,壮士解其腕」、应该暂时放弃陇西地区,与姜维展开持久战。另一位将军陈泰却认为姜维用兵策略错误,魏军情境并非如此恶劣,故应该火速派兵援救,才能扭转战局。最终,魏军按照陈泰的构想用兵,陈泰此举出乎姜维预料、得以击退姜维,稳定了陇西战局。邓艾太早认定只剩一种方法而推演出了「不得已」,幸而有旁人指出另外的可行之路,否则将犯下错误。

前述史例对照莱猪公投,杀杨玉环的「不得已」,提醒掌政者应该检视过去到底做错了哪些决策,致使今日必须求全民吃莱猪以解国际经贸困局,那样的决策观点视野如果不改,日后必然会有更多的「不得已」要牺牲;杀晁错的「不得已」提醒掌政者,这种「不得已」的作为,真能达到目的吗?单凭吃莱猪,就真能加入经贸组织吗?如果还有其他作用更强的因素,不先处理那些强大因素,吃莱猪有用吗?邓艾主张退兵的「不得已」,提醒掌政者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免于伤害民众健康的方法,可以讨好全世界想进莱猪给台湾的国家,以求加入经贸组织。

故而,造成「不得已」的既往决策视野是否要改?只剩下「不得已」这条路吗?「不得已」的这条路能达到目的吗?都是决策者在发现自己处于「不得已」决策情境下,该做的反思。